卞庆林——斯里兰卡总理府展览作品赏析 || 2025年第三届斯里兰卡中国文化摄影展暨中国百名摄影家联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5年是中斯建交68年,为进一步宣传中斯两国友谊,更好地推动中斯两国艺术文化交流互动,共同探索艺术创作的新路径,用影像见证和书写中斯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共同体谱写新篇章的国际责任,以“镜头下的友谊:中国与斯里兰卡的美丽瞬间”为主题的第三届斯里兰卡中国文化摄影展暨中国百名摄影家联展征稿现已正式启动,欢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踊跃报名。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本次大展主题为“镜头下的友谊:中国与斯里兰卡的美丽瞬间”,包含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携手共进、守望相助,共创美好未来的美好寓意,既要把中国推向世界,也要把国际先进摄影文化、优秀摄影作品引入中国,在双向交流中取短补长、各取所长。
此次大展不仅致力于推动国际摄影交流,同时也为中国摄影人提供了一个闪耀的摄影艺术展示舞台,是一个展示中国摄影人的底气、精神与理想的平台。本次大展鼓励摄影爱好者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镜头宣传中国壮丽河山、历史征途、发展成果,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传递中国力量等,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名者可通过创新手法,使其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共鸣,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斯里兰卡摄影家协会
斯里兰卡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06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摄影协会之一。斯里兰卡摄影家协会主席罗梅什先生(Romesh de Silva)是斯里兰卡国家摄影咨询委员会的成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分会领导者,曾多次在国际展览中获奖,他在黑白影像和胶片摄影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摄影展映世界·九州助飞摄影
九州摄影整合国内外摄影资源、影会策展、画廊展、联合建设摄影基地、专业摄影培训、出版摄影集等,为在中国摄影界塑造摄影品牌、服务摄影人成长、共享摄影资源、推动摄影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九州摄影已连续两年在斯里兰卡举办中国斯里兰卡文化摄影展,百余名摄影师的上千幅作品在斯里兰卡巡回展出,推介的中国摄影家王宁作品被斯里兰卡摄影家协会永久收藏,得到斯里兰卡摄影家协会的高度肯定。现九州摄影诚挚邀请,德艺双馨的摄影人、胸怀国之大者,携文质兼美的个人创作、积极参加第三届斯里兰卡中国文化摄影展暨中国百名摄影家联展!
▲图为斯里兰卡总理府
参展摄影师:卞庆林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俱乐部成员
2025年斯里兰卡中国文化摄影展参展作者。
自1986年接触摄影以来,我以镜头为媒介,记录行走山河的足迹。近四十载摄影生涯中,我专注于中国自然风光的拍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致力于用影像诠释自然景观的壮美与深邃。
2024年,我的四组专题作品《可可西里》《羌塘无人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伊吾胡杨》在贵刊刊发,以系统的影像语言呈现了无人区生态与胡杨精神的视觉表达。同年参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国内外摄影师的创作理念与技法给予我深刻启发,进一步坚定了用影像探索自然人文的创作方向。
我始终以严谨态度践行摄影艺术创作。在风光摄影领域,注重实地考察与光影捕捉的结合,坚持通过长期跟踪拍摄深化主题表达。以客观视角呈现自然本真,用影像留存地质风貌与生态变迁,通过科学规划与艺术构思的平衡,完成具有文献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影像记录。
本次斯里兰卡摄影展携7幅代表作,搭建中斯文化对话桥梁:
《藏南风光》:碧水裁秋色,流云织锦缎,层林尽染处坐看山河入画屏。
《念青唐古拉山》:金霞镀雪冠,铁脊刺穹苍,冰魂玉魄铸就高原不朽脊梁。
《卡若拉冰川下的吸氧人》:静坐聆听冰川絮语,氧瓶盛满天地馈赠的澄明。
《冈仁波齐》:三骑踏碎荒原寂,冈峰垂雪见证千年转山轮回。
《伊吾胡杨》:虬枝擎火篆刻时光,黄沙淬骨终成涅槃绝笔。
《普兰雪山》:金绸引路贯秋廊,银冠垂天叩神境,此去云巅即归途。
《暮归》——驼影斜裁暮色绸,红衣点染归途釉,明暗叠波湮足迹,风沙漫卷千年偻。
参展作品赏析
《伊吾胡杨》
《冈仁波齐》
《普兰雪山》
《藏南风光》
《卡若拉冰川下的吸氧人》
《暮归》
《念青唐古拉山》
本刊评论
苍茫天地间的光影赞歌
在广袤无垠的西部大地上,山川河流、草原戈壁构成了一幅幅雄浑壮阔、瑰丽多姿的自然画卷。而此次呈现的摄影作品,正是对这一宏大主题的艺术诠释。摄影师卞庆林以深邃的视角、考究的构图与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悟,捕捉下西部在不同季节、光线与气候条件下所展现出的丰富表情与灵魂之美。
第一幅作品,胡杨林在金秋的光照下如烈焰般燃烧,鲜明的橙红色与深邃的蓝天形成强烈对比,树干苍劲,枝条虬曲,仿佛在诉说这片沙漠边缘顽强生命的奇迹。摄影师卞庆林巧妙运用了低角度拍摄,使得画面充满力量感,色彩饱和却不失自然,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股“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生命意志。
光影在沙丘间柔和地流动,映出驼铃声中漫长跋涉的宁静与深远。驼队的行进方向与沙丘的线条完美契合,营造出视觉上的动势。摄影师卞庆林善于捕捉晨昏交替之间的光线,使主体在黝暗背景中愈发凸显,强化了故事性与情感张力。这不仅是一幅风光作品,更是关于西部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视觉叙述。
朝阳初升,金色的光辉洒落在雪峰之巅,宛如神祇赐福的瞬间。摄影师卞庆林通过长焦镜头压缩空间距离,突出主峰的巍峨与神圣,光与影的交汇,呈现出超现实般的神秘美感。这幅作品在气势与细腻之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是典型的“静中有动、冷中有暖”。
一条笔直公路穿越秋色环绕的山谷,直通雪山之心。这种“引导线”构图极富视觉冲击力,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对远方的向往。树叶的金黄、天空的蔚蓝、雪山的银白在色彩上形成层次递进,令人目不暇接,是一幅具有典型“风光叙事”特征的作品。
接下来的组照中,有游客在高原吸氧休憩的日常,也有马儿在神山下自由觅食的恬淡。摄影师卞庆林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融入生活片段,使整个系列作品从纯粹的风景提升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层面。尤其是最后几幅拍摄于林芝河谷的作品,金黄林木沿河铺展,水光潋滟,山峦层叠,与前几幅画面的粗犷与辽远形成温柔对照,呈现出一种富有呼吸感的节奏变化。
总体而言,这组作品具备以下几大亮点:一是空间层次分明,远中近景关系明确,富有纵深感;二是色彩运用大胆而不失节制,精准地展现了西部秋冬交替的自然韵律;三是在人物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既有敬畏之感,也有诗意描绘,不乏人文温度。
这不仅是一组静态图像的展示,更是一首关于中国西部的视觉交响诗。每一帧画面,都是摄影师卞庆林脚步丈量与情感积淀的成果。它提醒我们,西部不仅有粗犷的地貌与广袤的天空,更有无数被阳光点亮的细节、被风雪打磨的温柔。镜头所到之处,不止是风景,也是心境。
本刊编辑: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