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热门影展>杨雁平——金奖作品赏析丨第八届九州摄影“航拍摄影”大赛

杨雁平——金奖作品赏析丨第八届九州摄影“航拍摄影”大赛

作者: 九州摄影
发布时间: 2025-07-16
浏览量: 49

image.png

瞰九州风华,奏时代华章!

随着2024年第七届航拍摄影大赛圆满落幕,备受瞩目的2025年九州摄影第八届航拍摄影大赛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大赛以“翱翔新视界·镜述天地情”为主题,面向全球摄影爱好者、专业飞手及创意团队发出邀请,以无人机镜头为笔,换个方式做摄影,换个角度看世界,描绘云端下的壮丽山河、人文万象,共同探索航拍艺术的无限可能。

回顾往届辉煌,第七届大赛圆满收官

2024年第七届航拍摄影大赛参赛者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广泛的题材、新颖的构图、丰富的画面,展现了城市发展、自然奇观、生态保护等多元主题,为观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绘就不一样的九州风采、中华风范。部分获奖作品更在九州艺术馆及全国多个城市巡展,引发公众对航拍艺术与社会议题的深度共鸣。

为进一步弘扬航拍摄影文化,发挥航拍摄影“上帝之眼”的创作价值,用大视角、大胸怀、大气魄艺术再现山河壮丽、时代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精彩瞬间,九州摄影正式启动第八届“航拍摄影”大赛,将凝聚优秀摄影人以时代佳作诠释绚丽的风光、时代的故事、民族的人文、中国的文化,为航拍摄影人打造独立而专业、艺术与文化交融的作品展示舞台,推动中国航拍摄影走向国际创作舞台。

现诚挚邀请广大航拍摄影人踊跃投稿,与九州摄影一起用现实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情怀共创中国摄影荣光、彰显中国摄影价值,一起为美好生活、国富民强助力添彩!

无论是记录雪山之巅的第一缕曙光,还是捕捉都市霓虹中的烟火故事,2025年第八届航拍摄影大赛期待您的镜头成为连接天地的桥梁。让我们以天空为幕,以光影为语,共同书写航拍艺术的新篇章!

经由业内专家评选,第八届九州摄影“航拍摄影”大赛部分获奖作品名单,诚邀获奖作者参加线下颁奖盛典!(名单公布顺序不分先后)

---   金  奖   ---

image.png

摄影师:杨雁平

杨雁平,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2025年全国航拍大赛金奖获得者,其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光影表现见长,尤其擅长风光摄影创作。

艺术历程

自2024年起系统学习摄影,从静物与人像拍摄起步,逐渐专注于风光摄影领域。曾师从著名摄影教育家李涛,系统学习摄影技术与美学理论,并积极参与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的各项交流活动。

主要成就

2025年全国航拍大赛金奖(获奖作品《日照金山》)

2025年全国乡村摄影大赛银奖

江苏省老年摄影比赛三等奖

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摄影大赛奖项(获奖作品《日出而作》)

创作风格

作品注重构图与光影的和谐统一,善于捕捉自然景观的瞬间美感。航拍作品《日照金山》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晨曦中金色阳光洒落山巅的壮丽景象,画面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器材使用

主要使用大疆Air3S无人机进行航拍创作,充分发挥其优秀的飞行稳定性与影像质量,实现创作构思的精准表达。

未来展望

将继续深耕风光摄影领域,探索更多表现手法,期待与摄影同仁交流切磋,共同进步。

image.png

金奖获奖作品《日照金山》  作者:杨雁平

 获奖评语:

拍摄日照金山的瞬间,较大范围地将景象纳入镜头中,使其在画面中相连形成连绵起伏之势,整个画面倍显广阔与壮美。阳光洒在山巅的雪脊,金色与粉紫色交织在云雾之间,宛如自然神迹的显现,令人屏息凝望。

本刊编辑:昭昭

作品赏析

 image.png

《白玉措湖》

image.png

《山湖浩影》

image.png

《金辉岳影》

image.png

《霞映金山》

image.png

《山河晨曦》

image.png

《绿原银络-1》

image.png

《绿原银络-2》

本刊评论:

川藏高原的画布——在雪山与河谷之间重塑自然的秩序

这一组摄影作品以极富视觉张力的镜头语言,描绘了川藏高原壮阔而富于生命气息的自然景观。摄影师杨雁平通过航拍和远景等多种构图方式,凝固下藏地之上的雪峰、湖泊、河流与高原牧场,展现了自然的恢弘与细腻共存的魅力,也为观者打开了一扇通向“地球第三极”内在节奏的窗口。

首先,画面中多次出现的湖泊与雪山构成了系列的视觉核心。碧绿色的湖水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宁静却深邃,与四周苍翠的林地和远处巍峨雪峰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色彩的冷暖对照不仅增强了空间感,也烘托出一种天然的圣洁气质。

在技法上,摄影师杨雁平极善于利用自然光的瞬变和地形的纵深构建画面的节奏感。例如多幅拍摄于日出或日落时分的雪山照片,利用光斑与阴影交错,强化了山体的层次与轮廓,使每一座山峰都拥有鲜明的性格。在构图上则多使用水平展开的全景式排布,将云层的流动、山岭的连绵与地表的细节共同纳入画幅之中,既呈现出自然的宏大,也体现了审美上的克制与平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几幅河流湿地的鸟瞰图。那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像一条灵动的白龙穿行在高原绿毯之间,其自然走向的随机性与和谐性,仿佛大地在呼吸。水系的分支如同血脉,也如水墨丹青中的游丝飞白,充满韵律。色彩方面,水体的乳白与青黄交织,而植被呈现出高饱和的绿色,这种高反差带来了震撼性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暗示着生态系统的旺盛与复杂。

此外,部分作品中还巧妙地加入了人类活动的微观存在,如草地上的帐篷、木屋或一条小路。这些点缀式的元素虽不占画面主导,却构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人类在这样的高原大地上显得微小而谦卑,但又并非完全被动。那种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存,不靠刻意渲染,而是通过画面内部秩序自然流露出来。

从风格上看,这组作品延续了典型的“大地史诗”式影像传统,即在极为宏观的视角下构建自然的视觉叙事。但不同的是,摄影师杨雁平在影像语汇中加入了更多细腻的情绪——不仅是远观的雄浑,还有近感的温柔。光影的柔化、色彩的和谐处理、线条的流动感,都使作品兼具理性结构与感性氛围,令人在面对辽阔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内在温度。

这组摄影作品既是对藏地自然的敬畏式致敬,也是摄影者对自身观景位置的深思表达。无人机带来的俯瞰视角,让人从地面仰望者的位置转化为宇宙观察者的姿态,而画面中的一切——无论是山、是水、是人——都化作共同构成地球表层纹理的生命单位。这种“宏大之下的平等”意识,使影像本身超越了风光摄影的美学边界,进入了一种更具哲学意味的生态思考层面。

总结而言,这组作品用极致的自然美打动人心,又在技术与构图中展现出成熟的视觉语言与深厚的艺术理解力。它不只是记录川藏风光,更是一次由视觉牵引的心灵行走。摄影师杨雁平用镜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沉静、壮美、敬畏天地的山河画卷,提醒我们去重拾对大地的感知力、对自然的敬畏心以及对生命本源的深思。

本刊编辑: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