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热门影展>海韵里的人间烟火:访九州摄影全国理事会理事——刘纪纲

海韵里的人间烟火:访九州摄影全国理事会理事——刘纪纲

作者: 九州摄影
发布时间: 2025-10-29
浏览量: 72

海韵里的人间烟火:访九州摄影全国理事会理事——刘纪纲

image.png

刘纪纲

九州摄影全国理事会 理事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会员、国际注册高级摄影师。

荣获2025年度全球华人十大艺术摄影家荣誉称号。

荣获"2025摄影名人堂·封面艺术家"称号。

2025年9月《海上人家》组照20幅入选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暨九州摄影百名摄影师联展,并荣获“风光自然类”特等奖荣誉。

2025年6月摄影作品《怒放》组照成功入选第三届斯里兰卡中国文化摄影展,经过由中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评定,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荣获银狮奖,并特授予“2025中斯文化交流大使”荣誉称号。

2025年5月摄影作品《怒放》组照,入选北京电视台《光影新视界》栏目的空中摄影展厅并永久收藏于北京电视台客户端,作品荣获金奖荣誉。

2025年1月《斑马夕韵》《腾跃浦江》摄影作品哈尔滨冰雪季摄影大展并荣获“风光自然类”作品组银奖。

2024年10月摄影作品《怒放》组照,入选2024FIAP世界摄影人大会美好家园主题展览并荣获“艺术观念类”作品组银奖。

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习用胶片机拍照,直至2004年端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才开始新的摄影创作实践。20多年来,先后游览了30多个国家,踏足了20多个省市及上海周边 20 多个古镇,共拍摄、积累了20余万张照片。

曾经在上海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上海M50艺术园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意大利PHOT0米兰摄影展上举办过个展。

图文 / 刘纪纲

采访记者 / 伍琳英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2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3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4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5

01  九州摄影:刘理事您当初为何选择“海上人家”作为创作主题?最初是被海上生活的哪些特质所吸引,从而决定用镜头记录的?

刘纪纲:这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以海洋为主题场景,的确给我以很大的震撼!

为什么呢?他们是少数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在海洋,真正的做到了以海洋为家。与浪共生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生活形态。第一次深入海上村落时,就被那种“矛盾又和谐”的特质打动了——海上的生活是“流动”的,木屋漂在水上、船儿行在海面,一切都和海洋的节奏绑定;但它又很“安稳”,人们在水上搭建家园、形成社区,把漂泊的海洋变成了有烟火气的家。这种“依海为家,与浪共生”的生命力,还有他们生活里独特的节奏与温度,让我特别想把这些瞬间留住。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6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7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8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9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0

02  九州摄影:拍摄这二十余张作品的过程中,有没有某一张照片的拍摄经历(比如场景遇到、人物互动等)让您特别难忘?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刘纪纲:《海上人家》组照8的拍摄经历印象很深。通过语言的镜头,把整个生活场景记录下来,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在这么一个很原始的生活的环境当中,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所以我这20幅照片当中有不少的就是与人物有关的这些场景。特别是这张组照8,我感觉尽管他们处于比较原始的生存形态,但仍对生活抱有希望及油然而生的幸福感!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海上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鲜活”是缠在一起的——海洋对他们来说不只是谋生的场域,也是孩子童年里“玩闹的天地”。还有组照15傍晚的场景,晚霞把海和木屋都染暖了,家家户户灯亮起来,水面全是倒影,那种“忙了一天后,海上村落安安静静的温情”,和白天的忙碌对比特别强烈,特别打动人。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1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2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3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4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5

03  九州摄影:组照里有不少船、水上木屋这类核心元素(像《海上人家》组照2里的橙色小船、组照12的水上建筑等),这些元素对您而言,分别承载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刘纪纲:先说船吧,比如组照2里那艘橙色小船,它颜色特别亮,在海面上很耀眼。对我来说,船是“勇气和希望”的象征——海上人家得靠着船闯海讨生活,它既带着对海洋的敬畏,也有“驶向未知、寻找生机”的闯劲,像个浓缩了“敢与大海对话”精神的符号。

然后是水上木屋,像组照12里的那些建筑,它们是“智慧与家园感”的载体。人们依海造屋,把木头、绳索变成能遮风挡雨的家,这本身就是和海洋“协商共生”的智慧;而且这些木屋连在一起,就成了海上的社区,承载着日常的烟火气,是他们“把海洋变成家园”的证明,寓意着他们的生活很幸福很美满。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6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7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8

04  九州摄影:透过这组展现“海上人家”的照片,您最希望观众感知到海上生活的什么核心特质?是与海洋共生的坚韧,还是日常里的温情与生机?

刘纪纲:我觉得是“两者的融合”。海上生活确实需要“坚韧”,要应对风浪、靠海吃饭,这是他们和海洋相处的底色;但同时,照片里也有很多“温情与生机”的瞬间——比如邻里结伴出海(像组照7、17里的小船互动)、傍晚村落亮起的灯(组照15)、孩子在船上的笑(组照8)。我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海上人家的生活不是只有“和海洋搏斗”的艰苦,更有在海洋上“创造生活、守护日常”的温情与力量,是“坚韧”和“生机”拧在一起的生活本身。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19

image.png

《海上人家》组照20

05  九州摄影:这组《海上人家》之后,您在“海洋人文”相关的摄影创作上,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计划吗?

刘纪纲:接下来想做更“长线”的记录。比如选一两户典型的海上人家,跟踪拍个几年,看看时间在他们生活里留下的痕迹——孩子长大了没?木屋有没有翻新?他们和海洋的关系又有什么变化?另外,也想试试“跨形式”的表达,不光用照片,还结合文字记录(比如渔民的口述、生活细节),或者拍些短视频片段,更立体地把海上人家的故事讲出来,让这些藏在海洋里的生活和文化,能被更多人真正“看见”。

本刊评论本刊

image.png

编辑:伍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