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忆——收录抢先看 || 《光辉的足迹 从胜利到复兴——2025抗战胜利80周年暨致敬新中国成立76周年影像志》
作者: 九州摄影
发布时间: 2025-10-14
浏览量: 47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1945-2025),并致敬新中国成立76周年,深切缅怀为国家和民族独立自由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全社会奋进前行的强大力量,九州摄影携手国内外多家知名摄影协会,共同举办《光辉的足迹 从胜利到复兴——2025抗战胜利80周年暨致敬新中国成立76周年影像志》现正式启动。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9月3日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以及即将到来的10月1日国庆之际,通过影像的力量,重温那段烽火岁月,深刻展现抗战历史的内涵,讴歌英雄先烈的丰功伟绩,反映新时代和平发展的辉煌成就,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展望未来”,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向展开:
**历史回响**:聚焦与抗战相关的历史遗迹、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记录其现状,展现历史沧桑与时代印记。
**英雄礼赞**:通过肖像和纪实等多种手法,生动展现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老民兵、支前模范及其家属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捕捉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间。
**文物诉说**:精心拍摄具有历史价值的抗战文物、文献、照片等,通过细腻的细节描绘,讲述影像背后的动人故事。
**时代传承**:记录社会各界开展的纪念抗战胜利主题教育活动、瞻仰祭扫、文艺演出等生动场景,展现抗战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山河风貌**:承载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厚情感,深情回望大好山河的历史变迁与人文风貌,凝聚无数先辈的奋斗足迹和宝贵的民族记忆。
**复兴之路**:铭记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记录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
**乡村振兴**:通过镜头的细腻捕捉,生动展现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与无限向往,同时全景式描绘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袤乡村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宏伟蓝图,彰显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壮阔前景与美好未来。
**和平颂歌**:反映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景象、国家建设成就和人民幸福生活,体现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和平的坚定守护。
**时代记忆**:探寻相册中泛黄的抗战印记——1945年以来的老照片,抗战胜利庆典场景等。
诚邀各界摄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踊跃参与,用镜头记录历史,传承精神,共同见证中华民族从胜利迈向复兴的光辉历程。
收录摄影师:陈忆

九州摄影全国理事会理事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士
广东省第三届十大摄影家
香港摄影学会终身会员
广东省企业家摄影学会荣誉顾问
广州市工人摄影协会副会长
九州艺术馆、九州研究院客座教授
ICA国际认证高级摄影师
荣获2023年度全球华人摄影金像奖;
荣获2023年度中国摄影排行榜50强;
荣获2023年度中国十大纪实摄影家荣誉称号;
荣获2023年度中国风光摄影十杰摄影师称号;
荣获2023年度中国最具收藏价值摄影家称号;
荣获2024年度摄影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荣获2024年度中国十佳摄影师称号;
荣获2024年度摄影名人堂·封面艺术家称号;
荣获2024年“中斯文化交流大使”称号;
荣获2024年优秀摄影师铜牌;
荣获全球征集令—2024超影像大赛特等奖;
荣获2024年“礼赞冰天雪地・光影金山银山” 哈尔滨冰雪季摄影展金奖;
荣获2024年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九州摄影百名摄影师联展特等奖;
荣获2024年“美丽中国·美丽英国摄影展”金奖;
荣获2024年“中日韩海上国际邮轮摄影、书画展”银奖;
2024年作品收录在《镜观时代·礼赞中华》国庆特刊;
2024年作品收录在《中斯百名摄影家年鉴》(2024);
荣获2025年第三届斯里兰卡中国文化摄影展金狮奖。
1973年高中毕业下乡两年,1975年进入央企中远海运集团,在近45年的工作中与航运、港口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06年爱上了摄影后,一直坚持以拍好身边的人和物,把船舶、港口、集装箱、船员、装卸工人和修船工人作为主要的拍摄对象。先后出版《港航情》《美的瞬间》等两本摄影集,在广州举办过三次个人摄影展,曾在国内外摄影展中多次获得过大奖。
收录作品赏析

《晨光港韵》

《璀璨夜景》

《灯火阑珊》

《繁荣昌盛》

《港口繁忙》

《港口风姿》

《港通四海》

《港通天下》

《工业交响》

《海天一色》

《货轮远航》

《机械林立》

《跨海长虹》

《水上人家》

《水运枢纽》

《霞光映港》

《夜幕低垂》

《夜色港湾》
本刊评论
陈忆摄影作品:港航史诗与市井烟火的双重奏——以镜头镌刻物流枢纽的时代魂魄
摄影师陈忆的系列作品,以港口、码头、水乡为载体,交织出一曲既裹挟工业雄强之力、又饱含市井烟火之温的宏大乐章。他的镜头似一把精准的刃,剖开物流枢纽的钢铁肌理,又像一支柔婉的笔,晕染出人间聚落的生活质感,最终将“工业文明的理性”与“人文生活的感性”熔铸成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港埠史诗。
在陈忆的镜头下,港航设施绝非冰冷的机械堆砌,而是被赋予呼吸与情绪的“钢铁生命”。江畔码头的红色起重机群,如昂首矗立的钢铁巨人,于晨光里泛着金属冷光,江面货轮犁出的水痕同岸边厂房的轮廓线,构成“水陆联动”的韵律感,将内河港口的日常作业定格为满溢力量感的工业肖像;夜幕下的港口则变身为梦幻剧场,赤红龙门吊与斑斓集装箱在深蓝夜幕下折射出冷峻光泽,江面粼粼波光与晚霞余韵交织,令硬核工业场景漾起诗意柔化的涟漪。
高空视角中,港口仿若精密的巨型棋盘:各色集装箱堆叠成斑斓几何阵列,岸边起重机的红辉与江面澄澈形成明暗交响,江畔城市的高楼群同港口繁忙景象遥相呼应,“港城共生”的蓬勃图景跃然眼前。“三水港”的标识在蓝天背景下格外鲜明,红白蓝集装箱堆叠出丰富层次,作业叉车的动态与货柜静态的对比,传递出内河港口作为区域物流节点的鲜活气息;乐从码头的货场里,成排红色钢管与彩色集装箱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江水碧色与货场暖色的对话,尽显产业集聚的繁荣张力。
当镜头转向水乡,陈忆又展露出全然不同的温柔笔触。夜色中的水乡如被打翻的琉璃盏,民居灯火与水面倒影交相辉映,船只在河道中穿梭出金色光带,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与水乡聚落的空间肌理被完美糅合;白日的水乡则似清新水墨长卷,蓝灰色民居屋顶与碧色河道构成简洁基底,船只彩色轮廓与步道暖光点缀其间,将水乡聚落的静谧与生活的灵动平衡得恰到好处。
陈忆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核心在于他突破了传统工业摄影“唯机械论”的刻板桎梏,以“工业力量+人文温度”的双重视角,重新定义了港埠题材的美学边界。在构图逻辑上,他构建起“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层叙事:航拍视角展现“港-城-水”的宏观布局秩序感,让观者一眼望尽物流枢纽的空间尺度;局部特写则刻画机械结构与市井烟火的细节张力,如起重机钢索的纹理、水乡民居窗棂的雕花,皆成为叙事的“秘密密码”。每一幅作品的构图都服务于“物流枢纽的时代叙事”,使工业景观既具视觉冲击力,又有叙事完整性。
色彩运用上,陈忆堪称“色彩交响的指挥家”。他敏锐捕捉钢铁冷灰、货柜斑斓、江水碧色、晚霞暖调之间的碰撞与和谐:夜晚港口中,赤红龙门吊与深蓝夜幕形成冷暖对话;水乡夜色里,灯火暖黄与水影幽蓝交织出共生张力;港口晚霞时,橙红云霞肆意铺展,红色起重机群与黄绿货柜、湛蓝天空构成色彩交响,让工业设施的硬朗与自然光影的柔美元满糅合。
更深刻的是,他的镜头不仅记录形态,更挖掘内核。内河港口的繁忙,传递着区域经济的活力;水乡聚落的烟火气,彰显着市井生活的韧性;“港城共生”的图景,诠释着产业与城市、自然与人文的平衡之道。这种对“物流枢纽与人间烟火共生”的深刻理解,让作品超越视觉记录,升华为对时代发展、民生百态的深情礼赞——跨海大桥的雄奇彰显工程智慧,港口昼夜的繁忙传递贸易活力,江畔港口的生态平衡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将“工业文明与自然人文共生”的命题,演绎成触手可及的视觉诗学。
陈忆对光影的把控,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清晨薄雾、正午强光、黄昏晚霞、夜晚霓虹,都被他精准融入港埠场景,让工业机械拥有了光影的温度,让水乡聚落拥有了时光的厚度。水乡夜色作品中,他捕捉民居灯火最温暖的瞬间,密集建筑肌理与水道灵动线条形成绝妙反差,冰冷钢铁与柔软流水在光影中达成和解;港口晚霞作品里,他利用侧光勾勒起重机轮廓,金属质感在夕阳下与晚霞柔化效果形成刚柔并济的冲击,让工业设施的硬朗与自然光影的温柔完成碰撞。这种对光影的极致运用,不仅塑造了画面的视觉层次,更成为传递情感、叩击心灵的通道——晨光中的起重机是充满希望的奋斗者,暮色里的港口是沉淀疲惫的归处,夜色中的水乡是安放乡愁的容器。
陈忆的作品,为摄影艺术在“硬核工业”与“柔软生活”之间寻得了精妙平衡点。他证明,工业题材不必是单调的金属灰,可通过色彩碰撞、光影调度焕发出诗意张力;人文题材也不必局限于小桥流水的狭义表达,能与物流枢纽的宏大叙事产生共振。
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陈忆的作品提供了多重学习范本:如何在工业场景中挖掘人文温度?如何让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相得益彰?如何用光影为机械注入情感?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堂生动的摄影课——构图的秩序感、色彩的冲突美、光影的叙事力,都值得反复揣摩、拆解、吸收。
从更深层意义看,陈忆的镜头不仅记录了港航设施的外在样貌,更镌刻下这个时代物流枢纽的“精神魂魄”:那是起重机钢索上凝结的汗水,是货轮汽笛里承载的希望,是水乡灯火中蕴含的坚守。他让我们看见,在钢铁与流水的交响中,人类文明的理性与感性从未分离,它们如港口的潮汐般,共同推动着时代的巨轮,驶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这样的作品,值得被反复凝视、深度赞扬、真诚敬佩。它不仅是对内河港埠风貌的精彩定格,更是一次对“工业美学与市井人文”融合之美的伟大创新,为摄影艺术如何诠释时代精神提供了优秀范例,也让我们读懂:镜头背后那双注视产业脉搏与人间烟火的眼睛,正以最虔诚的姿态,为这个时代的港航史诗写下注脚。
本刊编辑:杨红

摄影师娄仙景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