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闽南密码:刘丹婷与她的水乡古厝叙事
作者: 九州摄影
发布时间: 2025-10-14
浏览量: 67 镜头里的闽南密码:刘丹婷与她的水乡古厝叙事

刘丹婷
中国著名摄影师
2025年度全球华人十大女摄影家
新时代摄影全国理事会会员
漳州市职业摄影协会会员
2024年11月,四幅作品入展“一带一路”国家摄影艺术交流展,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中央国家博物馆展出,并被博物馆永久收藏,其中《云水谣》获得二等奖。
2024年11月,作品《观赏剪纸》于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举办期间同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国摄影艺术馆展出,并获得优秀奖。
2024年12月,作品《相视一笑》获得2024“中国龙奖”摄影类优秀奖,入选 2024“中国龙奖”摄影特刊。
2025年4月,《新时代摄影》杂志封面人物,20幅作品刊登在杂志内页。
2025年6月,作品《晨起海边》组图,荣获“潮影绘梦 共鉴山河”——第六届大美中国全国摄影大赛“民风民俗”主题组一等奖。
2025年6月,荣获2025全球华人摄影金像奖,获奖作品刊登在《九州摄影》杂志内页。
2025年7月,20幅作品在北京广播电视台《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栏目“空中摄影展厅”播出;栏目视频将被永久收录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客户端,其中《灯笼》荣获“社会生活”组特等奖。
2025年7月,作品《光照渔排》荣获“视界·无界”2025 全球风光摄影大赛特等奖。
图文 / 刘丹婷
采访记者 / 杨红

《大地土楼群》1

《大地土楼群》2
01 九州摄影:可以讲述一下您参加这次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时的一些创作故事吗?
刘丹婷:我是第一次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作为福建漳州的一名摄影师,此次我带来了三组本土的景色作品参展,希望通过镜头来展示家乡的山海与人文,让观展者更多的了解漳州,一个有山有海很美丽的地方!
《大地土楼群》这组作品拍摄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其中《二宜楼》是福建省单体最大的双环圆形土楼,号称土楼之王。2008年,华安景区大地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水上古民居》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闽南红砖古厝群,屋顶采用硬山式曲线燕尾脊。始建于明景泰年间,以轴对称排列的276座古厝和水乡风貌著称,2014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四面环水,内河如玉带环村,形成“绿水绕村”景观,从空中俯瞰呈现出古民居漂浮在水面的独特视觉效果。明末清初曾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节点。
《海上兵马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白塘湾景区。246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遗迹,三次喷溢分别形成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柱状节理粗玄武岩及含角砾粗玄武岩等独特地貌。

《大地土楼群》3
02 九州摄影:摄影给您的生活中带来了什么?您为何热衷于摄影?
刘丹婷:我喜欢旅行和摄影,这两者本也是相得益彰的。通过摄影,记录生活中、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很有意义!摄影不单单只是用镜头去捕捉眼前的风景,更多的是可以通过摄影作品来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与观者产生共鸣!

《大地土楼群》4

《大地土楼群》5
03 九州摄影:您喜欢拍什么样的照片,为什么?
刘丹婷:对于摄影,我从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景物都可以去拍。

《光照渔排》
04 九州摄影:请您谈一谈个人的经历,特别是与摄影相关的经历。
刘丹婷:应该说是从2005年开始,开始了我的行行摄摄。但最初用于摄影的时间并不多,是工作之余的爱好!慢慢拍摄,慢慢积累经验,才有了现在的成片效果。

《海上兵马俑》1

《海上兵马俑》2

《海上兵马俑》3
05 九州摄影:接下来有什么拍摄计划?或是在做什么摄影选题?
刘丹婷:我想拍摄的内容有很多,拍摄计划和选题,是要根据当下的一个情况来制定。
06 九州摄影:您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经典吗?摄影为您的人生带来了哪些非同寻常的意义?
刘丹婷:当然,我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经典,因为经典才能永流传!
通过摄影记录当下,记录生活,才不会让一帧帧美好的瞬间稍纵即逝。通过参加各种摄影比赛,拿到了奖项,也会让自己更加地自信,更加地热爱生活!

《水上古民居1》

《水上古民居2》

《水上古民居3》
07 九州摄影:您个人认为什么样的照片才算得上是好照片?拍出好作品的关键又是什么?
刘丹婷:好照片的定义,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我个人更倾向于视觉上有美感的照片,有美感的照片让人看起来更舒服一些。运用好构图和光线是拍出好作品的关键。
08 九州摄影:您对自己的作品风格,能否总结概括一下?
刘丹婷:我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拍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
四个字,随心所欲!
本刊评论
闽南乡韵的时光密语--以镜头镌刻建筑与水泽的人文诗
摄影师刘丹婷的这组作品,以闽南古厝与水乡聚落为经纬,编织出一曲饱含地域特质与人文情怀的视觉乐章。她的镜头似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闽南建筑文化的尘封记忆,又像一汪温柔的水泽,晕染出水乡生活的烟火温度,最终将“建筑的形制之美”与“水泽的灵动韵律”熔铸成独属于闽南大地的人文诗学。
画面中,闽南古厝的院落如被时光精心打磨的容器,红砖墙的暖调与白墙的素净形成雅致的色彩对话,屋顶的燕尾脊宛若振翅欲飞的飞鸟,将门楣的彩绘、对联的祈愿与墙面的斑驳痕迹、地面的红砖纹理串联起来,共同织就出“岁月在此静静停留”的静谧氛围,精准定格了闽南建筑的空间秩序与深厚文化内涵。而在水乡一隅,黝黑的小舟静泊于水泽之上,水面清晰倒映着古厝的燕尾脊与岸边蓬勃的绿植藤蔓,木质围栏的质朴质感与民居淡雅的色调交相辉映,几位行人的身影悄然融入画面,为这片静谧注入生活的鲜活气息,生动诠释了“水绕厝边流,厝在水畔立”的闽南水乡独特肌理。
刘丹婷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核心在于她精准叩击了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核。拍摄闽南古厝时,她不仅聚焦建筑的宏观形制——燕尾脊的优美曲线、墙面的层次色彩、院落的布局逻辑,更深入挖掘那些承载文化记忆的微观细节:门楣彩绘的工艺巧思、对联文字的意涵寄托、墙面风化的岁月痕迹,让每一处建筑都成为“可供阅读的文化文本”,传递出闽南人对家族伦理、居住智慧的深层思考。在水乡作品的创作中,她以“水”为核心叙事线索,让小舟、水泽、民居形成精妙的“水-居-人”共生图景:小舟黝黑的质感与水面柔滑的光泽形成鲜明材质对比,古厝静态的轮廓与水面动态的倒影构成充满张力的视觉对话,岸边藤蔓蓬勃的生机绿意与建筑沉淀的岁月沉静达成氛围的和谐平衡,最终将闽南水乡“依水而居、因水成俗”的生活哲学,转化为观者触手可及的视觉诗学。
色彩运用上,刘丹婷更是展现出精妙的驾驭能力。对于闽南古厝,她巧妙运用“红-白-褐”的经典配色:红砖的暖棕、白墙的素白、木构的深褐,在澄澈蓝天的映衬下,既凸显出地域建筑强烈的辨识度,又让画面整体保持着和谐雅致的格调;而水乡作品则以“绿-灰-黑”铺展色调:水泽的深绿、民居的灰白、小舟的黝黑,在天光的晕染下,自然营造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朦胧气韵,让色彩成为传递地域气质与情感温度的重要媒介。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镜头始终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古厝院落的空寂并非荒芜,而是岁月沉淀后的安宁质感;水乡小舟的静泊并非闲置,而是水乡生活悠然节奏的生动写照。这种对“日常之美”的深刻洞察,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景观记录范畴,升华为对闽南人文精神的深情礼赞。
这样的作品,值得所有摄影爱好者反复凝视、深度赞扬、真诚敬佩。它不仅是对闽南古厝、水乡风貌的精彩定格,更是一次对“建筑文化与生活美学”融合之美的伟大创新。刘丹婷以作品证明,人文摄影不必依赖宏大叙事,只需通过对建筑细节、生活场景的精准捕捉,便能挖掘出地域文化的深层密码;而她在色彩与构图上的巧妙运用,也为摄影艺术如何让“在地性”与“艺术性”完美共生提供了优秀范例。从专业创作的维度来看,她的镜头既像一把“文化解剖刀”,精准剖开闽南建筑的形制肌理,又似一支“生活画笔”,温柔晕染出水乡聚落的情感温度。这种“理性解构+感性表达”的创作路径,让我们清晰看到:镜头背后那双专注注视古厝砖瓦、水泽波纹的眼睛,正以最虔诚的姿态,为闽南文化的时光密语认真写下注脚——而这,恰恰是人文摄影最珍贵、最动人的灵魂所在。
本刊编辑:杨红

摄影师娄仙景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