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辉——金奖作品赏析丨“凝视·薪火·万象”2025全球民俗摄影大赛
 作者: 九州摄影
作者: 九州摄影 发布时间:  2025-10-13
						发布时间:  2025-10-13					 浏览量:  82
						浏览量:  82					
以“凝视·薪火·万象”为主题的2025全球民俗摄影大赛现已正式启幕,诚挚邀请全球摄影师、影像文化工作者及相关机构踊跃参与。本次大赛旨在通过镜头捕捉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展现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借助影像这一无声却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搭建起连接人类共通情感与记忆的桥梁,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交流贡献一份独特的视觉档案。颁奖典礼将于8月8日在中国北京酷车小镇的“和·艺术馆”隆重举行。
主题深意:三重维度聚焦人类文化根脉
大赛主题“凝视·薪火·万象”蕴含着对民俗文化记录与传承的深刻思考。我们鼓励参赛者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通过独特的构图、光影运用和色彩搭配,展现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时代价值。
“凝视”:呼唤摄影师以专注、尊重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目光,深入观察日常生活的肌理,捕捉那些稍纵即逝却饱含深意的民俗瞬间、仪式细节与情感流露。
“薪火”:象征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大赛鼓励作品展现民俗如何在代际之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如不灭之火种般延续其生命力,体现守护与创新的双重力量。
“万象”:旨在呈现民俗文化令人惊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无论是高原之上庄严的祈福仪式,还是雨林深处古老部落的庆典歌舞;无论是都市街巷里传承的手艺活计,还是乡村田野间回荡的劳作号子,都在期待镜头的发掘与定格。
深远意义:用影像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库”
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珍贵的民俗传统正面临消逝的风险。“凝视·薪火·万象”2025全球民俗摄影大赛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竞技,更是全球摄影人参与守护时代文化记忆的集体使命。通过镜头的汇聚,我们致力于:
构建无界影像库:打造最具包容性与代表性的全球民俗影像资源库,为研究、教育、传播提供宝贵素材。
唤醒保护意识:以直观、震撼的影像力量,唤起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紧迫性的关注与行动。
促进文明互鉴:展现人类文化的绚烂图谱,消弭隔阂,增进不同民族、国家人民之间的理解、尊重与欣赏。
赋能传承新生:记录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的适应与创新,为古老智慧注入面向未来的活力。
凝住时光,传递薪火,共映万象
我们诚挚邀请每一位手握相机或手机的记录者,无论身处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能成为人类文化故事的讲述者。请将您充满洞察力与温度的镜头,对准那些承载着历史温度、民族智慧与生活美学的民俗现场,参与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事,用影像守护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壮丽万象,即刻行动,让瞬间成为永恒!
经由业内专家评选,“凝视·薪火·万象”2025全球民俗摄影大赛部分获奖作品名单,诚邀获奖作者参加线下颁奖盛典!(名单公布顺序不分先后)
----金 奖----

摄影师:周文辉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柳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柳州市融安县摄协副主席
融安县融媒体签约摄影师
国家公务员司法系统工作,热爱摄影,摄龄将近50年。退休后经常抽空外出采风,既能保持摄影的爱好,又能锻炼身体,有多幅作品荣获省、市级摄影比赛一等、二等奖。
2024年《布达拉宫的晚上》等3幅作品收录《中英百名摄影家年鉴(2024)》,并获荣誉证书。
2024年5月《聚“椒”致富促振兴》荣获“劳动颂歌·时代华章”五一摄影大赛特等奖。
2024年9月《激情狂欢闹鱼节》等3幅作品入选2024平遥影展并展出。
2024年10月《苗寨的早晨》在2024FIAP世界摄影人大会中展出。
2025年2月《参加坡会的苗家少女》荣获“2025迎新年摄影大赛”特等奖。
2025年8月《狭路相逢勇者胜》荣获“2025魅力中国”摄影大赛金奖,并在[影像里的故事 记忆中的北京]暨第三季《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收官影像展展出。

金奖获奖作品《紧跟时代的步伐》 作者:周文辉
作品赏析
 
 
《广西龙超赛前巡游》

《龙舟比赛进行时》

《龙舟巡游》

《民族服饰真的美》
 
《民族团结多耶舞》

《民族团结圆舞曲》

《你追我赶》

《人山人海赶坡会》

《人头攒动的民俗盛宴》
 
《心花怒放观坡会》

《载歌载舞庆盛典》

《展示芦笙三重奏》
本刊评论:
民俗摄影的文化叙事:在光影中定格民族的精神底色
民俗摄影是文化的镜像,以镜头为笔,在光影的铺陈中,将少数民族的节庆狂欢、服饰艺术与生活仪式一一镌刻,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表达的生动载体。这组作品从整体上构建了一幅民俗文化的全景图,尽显民俗摄影在文化记录、艺术表达与情感传递上的多重价值。
从文化记录的维度看,这些作品是民俗文化的鲜活档案。无论是盛大的节庆集会、激烈的龙舟竞渡,还是精致的服饰展演、独特的芦笙演奏,每一个场景都是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直观呈现。画面中,民俗活动的流程、服饰的细节、道具的形制都被精准捕捉,如芦笙的构造、银饰的纹样、节庆的仪式环节等,都在光影中得以留存,为文化研究与传承提供了视觉化的珍贵素材,让那些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记忆有了可感、可触的视觉锚点。
在艺术表达层面,这些作品将民俗的原生魅力与摄影的艺术语言巧妙融合。摄影师运用多样的构图与光影技法,让民俗场景焕发出强烈的视觉张力。大场景的航拍展现出节庆活动的恢宏气势,人群的密集与场地的开阔形成富有冲击力的视觉对比;特写镜头则聚焦于服饰的精美、表演者的神态,将民俗艺术的细节之美放大;光影的运用更是为画面注入情感,或用明亮的光线凸显节庆的热烈,或用烟雾的朦胧营造民俗的神秘,让民俗活动的艺术感与摄影的审美性相得益彰,使观者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情感传递的角度,这些作品饱含着对民族文化的深情与敬意。画面中,人们参与民俗活动时的投入、欢乐与虔诚,通过镜头的捕捉传递给观者。无论是龙舟竞渡时的齐心协力,还是服饰展演时的自信昂扬,亦或是节庆集会时的热闹欢腾,都在光影中凝聚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让观者能深切感受到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以及民俗活动所承载的凝聚力与精神力量。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民俗摄影超越了简单的记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群体的情感桥梁。
整体而言,这组民俗摄影作品以丰富的场景、精湛的技法与真挚的情感,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民俗文化世界。它们不仅是对少数民族民俗的生动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艺术诠释,在光影的流转中,让民俗文化的魅力得以永恒绽放,也让摄影艺术在文化传承的维度上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本刊编辑:秦冉

 
           
           
           
           王则军佳作赏析...
王则军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