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析—生态摄影师李吉跃



摄影师:李吉跃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专业会员会特聘研究员
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理事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业余爱好专注野生动物和鸟类的生态摄影,十几年来足迹遍布全国和海外,其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全国摄影大展及粤港澳自然教育摄影展等,其中,《哺育》参加2024年24届国际平遥摄影大展——九州摄影百名摄影师作品联展,《晓光曦照哺新生》入选美丽中国2024——旅游与摄影艺术展,并被中国摄影艺术馆收藏,《鹤舞余晖》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天鹅湖优秀摄影师双年展,在中国摄影艺术馆展出并获特等奖,《红腹锦鸡——三门峡》荣获《旅游世界》杂志2025年1月“光影世界”栏目摄影月赛二等奖,《龙起玉龙雪山》被授予“中国优秀艺术家”称号等,《晨晖铸金峰 雪韵映苍穹》发表于《摄影与摄像》杂志(2025年第4期P75)。
佳作赏析
《白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头叶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颈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脸琵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本刊评论:
镜头之下·生态之光
摄影师李吉跃如自然的观察者,精准捕捉动物灵动瞬间。白鹤在湿地的互动场景,展现出优雅与亲昵,展翅、伫立、啄食的动作层次,让画面有了故事感;白头叶猴攀于花枝间,黑色身影与红色花苞形成视觉反差,“静” 态画面里,能想象它攀爬、觅食的 “动” 态习性;黑颈鹤掠过水面时,翅膀扇动带起的气流、水面涟漪,定格飞行韵律;黑脸琵鹭群飞,姿态整齐又各有轨迹,夕阳为背景,拉长的影子与渐变色天空,勾勒出迁徙或栖息的诗意。这些瞬间,让 “保护动物” 从概念变成具象的生命个体,观者能触摸到它们的活力与脆弱。
光线与环境是作品的 “隐形叙事者”。白鹤作品里,暖黄日出铺就柔和底色,湿地的开阔与水鸟的分布,暗示其栖息地特征;白头叶猴的画面中,花枝、花苞营造出亚热带丛林氛围,解释了它的生存环境;黑颈鹤的湖水、枯树,呈现高原湿地的生态景观;黑脸琵鹭的落日、水岸,则是滨海湿地的典型场景。摄影师们用环境细节,构建出动物生存的 “生态地图”,让观众明白:保护动物,实则是守护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从摄影技法看,构图暗藏巧思。白鹤作品以 “对称 + 错落” 布局,平衡中显生动;白头叶猴利用树枝框架,将动物嵌于自然 “画框”;黑颈鹤借水面倒影拓展空间,让画面更具延伸感;黑脸琵鹭用群像构图,强化 “种群” 概念。色彩上,暖色调(日出、夕阳)传递希望,冷色调(湖水、枝叶)凸显自然本真,冷暖交织间,是对生态平衡的隐喻。
这组作品不只是影像记录,更是生态教育的生动课本。它让我们看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美,扎根于自然生态;而人类的责任,是成为这份美的 “守护者”,让镜头里的灵动,永远不只是 “濒危的定格”,而是 “永恒的日常” 。
本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