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热门影展>李忻宁——参展作品赏析 | 北京老照片摄影艺术展

李忻宁——参展作品赏析 | 北京老照片摄影艺术展

作者: 九州摄影
发布时间: 2025-07-24
浏览量: 96

image.png

《影像里的故事 记忆里的北京》暨第三季《光影新视界》北京老照片摄影艺术展面向全市市民征集照片

8月1日至8月10日 ,BRTV《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将举办一个面向老百姓的影像艺术展,这是打破传统的,属于咱老百姓自己的摄影艺术嘉年华!这个活动展出的既有摄影名家大家的作品,也会有您呈送过来的作品,来投稿吧!现在就报名!

摄影,属于人人,人人属于摄影;摄影艺术嘉年华,是咱老百姓自己的舞台!我们在酷车小镇“和·艺术馆”的《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第三季收官盛典上等你!

image.png

参展摄影师:李忻宁

image.png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银行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品《夕照太和》在北京广播电视台“金色时光·光影新世界”空中摄影展展出。

爱好摄影,如今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

2015年退休后加入了中国银行老年摄影协会,在协会组织的基础摄影讲课及各种采风活动中,9年多较系统的学习了摄影理论和参加了摄影实践,从风光摄影到花卉、人像、街拍等等都在不断学习和提升,在本单位摄影比赛中也曾获奖。虽然喜欢摄影,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业余水平。希望得到更多学习机会和提升摄影水平,本人常用的相机及手机拍摄。

参展作品赏析

image.png

《追悼日的记忆》组图

image.png

《追悼日的记忆》组图

image.png

《追悼日的记忆》组图

本刊评论

时间的印记——在老照片中重访青春与信仰

在今天这个影像泛滥的时代,每一帧画面都可能转瞬即逝,但老照片却以其沉静、凝固的方式,把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永远定格在银盐影像上。这几幅黑白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天安门广场,不仅是普通人青春记忆的缩影,更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集体情感与时代精神的真实映照。

从构图角度来看,这几张作品具有典型的纪念性合影特征。第一幅照片中,六位女性整齐列队,面朝镜头,其中一人高举右拳,呈示一种坚定、斗志昂扬的革命姿态。她们的表情严肃、神情坚毅。这幅作品更强调一种精神姿态的呈现,是对“集体意志”的视觉化表达。

第二幅作品中,两位年轻女子并肩站在广场中央,衣着整洁、神情从容,地面光影斜照,带来柔和的光感。照片下方留有“天安门留念”字样和拍摄日期,使这张影像兼具情感温度与历史纪实性。与前两幅更具“集体宣誓”意味的影像相比,这张照片流露出一丝温婉与柔情,更接近生活化的纪念。

第三幅照片中,六位女性呈金字塔结构排列,前排蹲坐,后排站立,姿态端正,面容肃穆。背后的天安门城楼与毛主席画像清晰可见,构成了强烈的政治象征。正中央的合影位置与中央政治标语的对应关系,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构图选择。这种“以领袖为背景”的集体肖像形式,在那个年代具有高度的仪式性。

这组影像不仅是个体青春的记忆凭证,也是国家叙事和意识形态在个体生活中的深度嵌入。从这些面孔和姿态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青春的纯粹与激情,还有那个时代人们对信仰、对领袖、对集体归属感的笃定与执着。在今天看来,这些影像既是历史的切片,也成为我们反思、理解与追问历史的一面镜子。 

总之,这组老照片因其直面历史与情感交汇的深刻张力,兼具纪实性、叙事性与艺术性。它们不仅保存了珍贵的时代信息,也唤起了人们对记忆、身份与国家关系的深层思考。对于今天的摄影者而言,这样的作品提醒我们:影像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见证;不仅关乎个体的回忆,更关乎集体的记忆构建。

本刊编辑: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