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小红——参展作品赏析 | 北京老照片摄影艺术展
作者: 九州摄影
发布时间: 2025-07-24
浏览量: 121 
《影像里的故事 记忆里的北京》暨第三季《光影新视界》北京老照片摄影艺术展面向全市市民征集照片
8月1日至8月10日 ,BRTV《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将举办一个面向老百姓的影像艺术展,这是打破传统的,属于咱老百姓自己的摄影艺术嘉年华!这个活动展出的既有摄影名家大家的作品,也会有您呈送过来的作品,来投稿吧!现在就报名!
摄影,属于人人,人人属于摄影;摄影艺术嘉年华,是咱老百姓自己的舞台!我们在酷车小镇“和·艺术馆”的《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第三季收官盛典上等你!

参展摄影师:欧阳小红

欧阳小红,现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特约摄影师。
从事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近二十载,连续十多年被评为单位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因工作原因和个人爱好,2011—2014年期间,业余时间参加了专业摄影学校的培训学习,考取了国家高级摄影师资格证书。
多幅摄影作品在《科技日报》《北京晨报》《数码世界》《新时代摄影》《中国国家旅游》《中华环境》等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
2019年、2020年分别获北京市“爱北京照北京”摄影比赛佳作奖、优秀奖。
2019年、2020年两次入选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摄影展。
多次入选北京《绿美京华》和“三个文化带”摄影展等。
60多幅作品分别被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北京绿化委、丰台文旅局等机构收购、收藏,并用于市、区政府的公益事业宣传。
参展作品赏析

《时光的锚》组图

《时光的锚》组图

《时光的锚》组图

《时光的锚》组图
本刊评论
这组老照片如同一串串时间的珠链,记录下了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风貌与生活场景,充满了珍贵的时代印记和人文情怀。在摄影刊物中,若从“家国记忆与影像见证”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视觉美学价值。
首先,从构图与场景来看,第二与第四张照片呈现出极强的象征意味。这种典型的“人物-雕像-建筑”的三层构图模式,不仅符合当时的审美习惯,也体现出拍摄者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无声表达。第四张彩照更突出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气息:色彩开始进入家庭摄影,着装开始多样化,旗帜和花坛则营造出一种庄严又充满希望的仪式感。这张照片可能摄于某军校或政要建筑前,画面中的军装人物与年轻女性形成鲜明对比,兼具家族记录与国家荣誉的双重象征。
第三张照片则以五位少女在湖边合影为主题,背景隐约可见古建筑,应为颐和园或类似的皇家园林。女孩们的服饰、发型朴素而整洁,洋溢着60至70年代的青春气息。她们的神态略显拘谨却不失自然,显露出彼时少年对摄影镜头既新奇又尊重的态度。
第一张团体照则更具政治与军事象征。十几位身着统一制服的军人集体合影于白塔前,可能是在某次军训或纪念活动后拍摄。正中略居前者多为军中领导或教官,前排唯一女性的出现也显露出女性在军队中逐渐崭露头角的社会变迁痕迹。这张作品有着鲜明的“集体荣誉感”视觉符号,其凝重的氛围和标准化的站姿,在今天看来仿佛历史画的一部分,透出庄重而厚重的历史情绪。
整组照片尽管技法上均为静态直拍、自然光照,构图也多以正中对称为主,但恰恰反映出那一时代“影像即证据”“照片即荣耀”的全民摄影理念。它们既不是艺术化的刻意营造,也非偶然性快照,而是凝固下了那一代人对身份、家庭、组织、国家的视觉表达。在技术简朴的年代里,这些照片更像是人民群众为自我书写历史的图像方式,具有极高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从摄影美学角度而言,这些作品朴实、真诚、克制,无任何后期渲染,但正因其未经雕饰的“真实”,构成了最为动人的情感张力。它们让我们看见了彼时社会的精神面貌、服饰语言、空间结构与影像思维方式,也映照出中国影像史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总的来说,这组老照片不仅是个人家庭的回忆,更是时代与国家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它们值得被珍藏、被研究,也值得在今天的摄影刊物中被重读。因为,每一张静默的画面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活生生的中国故事。
本刊编辑:昭昭

王则军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