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热门影展>镜头下的时代切片与消逝记忆——纪实摄影师金文斗五十余年的坚守

镜头下的时代切片与消逝记忆——纪实摄影师金文斗五十余年的坚守

作者: 九州摄影
发布时间: 2025-07-07
浏览量: 47

image.png

   金文斗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 

辽宁省抚顺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第六次、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

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摄影艺术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纪实摄影协会会员

抚顺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抚顺市望花区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摄影家协会主席

孝良艺术馆党支部成员

1950年出生于沈阳,中共党员,19907月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艺术摄影专业。

1987,参加拍摄《当代抚顺》大型画册。19895,入刊《中国摄影家大辞典》。

19903,在抚顺市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并接受抚顺电视台专访报道。

1990,入刊《辽宁摄影家30年》一书。

1993,入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1993,《高炉夜色》等3幅作品入刊《中国工业中流砥柱》被抚顺煤矿博物馆收藏。

2009,入刊中央文献出版社《当代满乡风采》一书。

19911013日、199712月接受抚顺晚报2次专访报道。

2016715日接受抚顺晚报专访报道。

20181114日、125日接受抚顺日报2次专访报道。

2022210日接受抚顺晚报专访报道。

2013822日、接受北京新华社专访。

20139月,《辽宁抚顺棚户区影像记忆》30幅作品入选新华社《中国梦·聚焦棚改大型图集》并刊登在新华社每日电讯报上。

2017年至2019年为抚顺摄影爱好者及摄影学习班讲解分享我的纪实摄影作品。

图文 / 金文斗  采访记者 / 楠楠一

   一、九州摄影:您的作品对光影和瞬间的捕捉特别敏锐,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踏入摄影这个行业多久了吗?当初是怎么和相机结缘的?   

金文斗:自1968年起,我拥有了第一台120折叠上海201型照相机,并陆续购置了十余台胶片相机。通过自学摄影,我阅读了诸如《怎样估计曝光》《摄影构图》《摄影冲洗配方》《摄影问答200问》等书籍。当时,我自学了如何冲洗黑白胶片和印制照片。在掌握了一些摄影基础之后,开始为家人和亲朋好友拍摄纪念照片。从1970年开始,我便致力于拍摄那些我认为具有记录价值的瞬间。

image.png

▲1973年3月4日民众参观雷锋纪念馆

   二、九州摄影:您认为摄影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金文斗:摄影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我认为在未来的几年里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消失的地方。因此,我总是设法通过拍摄来记录它们。

这些变化可能是城市的建筑重建,也可能是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消逝。每当我目睹那些老建筑被拆除,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传统手工艺人逐渐老去,我便感到一种紧迫感,渴望通过镜头捕捉这些珍贵的瞬间。摄影对我而言,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记录和传承的手段。我期望通过我的照片,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那些即将消逝的美好,也让未来的世代有机会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风貌。

image.png

▲1986.12.2拍摄的抚顺新抚钢厂早上上班工人

   三、九州摄影:作为一名摄影师,您认为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金文斗:除了技术层面的熟练,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我认为摄影师最需要具备的应该就是发现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对于光线和构图的把握,更是对于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的深刻理解。只有真正走进被拍摄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拍出触动人心的作品。当时我使用的相机是估计曝光目测距离,合理安排配合光圈快门,快速构图之后才能拍摄记录人物场景。

此外,耐心和毅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为了等待一个完美的瞬间,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守候和观察。而这些,都是我在摄影之路上不断锤炼和提升的能力。

 image.png

▲1989年抚顺新宾农村修理农用机械

    四、九州摄影:从摄影爱好者到职业摄影师,您认为是从何时开始?   

金文斗:我认为是从1980年开始。那时我利用工作之便,随身携带相机,捕捉具有纪念意义的瞬间,并开始向单位的厂报以及市报社投稿发表作品。

image.png

▲1997.12.18抚顺市报社专访报导

    五、九州摄影:在摄影之路上,您秉承的理念是什么?又有哪些探索和追求?  

金文斗:在我的摄影旅程中,我始终坚持用镜头记录下具有纪念价值的瞬间,以此为后人保存那些难忘的记忆。这便是我的摄影理念。我经常通过对比新旧照片,探索那些已经消逝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image.png

▲1987年原辽宁抚顺新抚钢厂正门

   九州摄影:在拍摄中,您是如何与被拍摄者沟通,并得到他们信任的?  

金文斗:在我看来,每一个被拍摄的对象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他们的眼神、动作乃至情感,都是对那个特定时代的真实反映。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我始终尊重每一位被拍摄者,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通常会与被拍摄者进行简短的交流,试图与他们建立起一种默契和信任,但大多数情况下,我偏好于捕捉自然瞬间。在80、90年代,我拍摄的人物活动几乎都是抓拍。如在记录棚户区改造前居民生活的照片时,起初许多人会好奇地询问,但一周后,他们便不再关注我的存在。我意识到,我已经与居民们融为一体,这使得我的拍摄工作变得异常轻松,人物的活动也因此显得特别自然和生动。

image.png

▲1991年抚顺市棚改前棚户区影像记忆

    九州摄影:当前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以及新挑战,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金文斗: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记录,更是对时代变迁的见证。随着我们步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克服新挑战。我将继续坚持纪实摄影的路线,按照自己的思路不断前行。

本刊评论

镜头下的时代切片与消逝记忆

这一组摄影作品,如同一本无言的纪年簿,记录着中国社会从20世纪后半叶至90年代末期的历史肌理与人民生活。摄影师金文斗以纪实手法为主线,借助黑白与彩色的交替、纪实与报章的结合,不仅展现了社会变迁下的工业风貌与乡土情景,更在细腻的观察中,刻画出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与时代情绪。每一帧画面,皆如历史的标本,存储着一个时代特有的视觉记忆。作品的摄影语言虽无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以纪实的锋利与冷峻,描绘出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多个横截面。这些图像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非官方编年史”。在光影之间,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记忆的重量,也读到了一个社会在嬗变中仍然守护温情的底色。总的来说,这组作品虽无华丽构图与技术炫技,却胜在真实、克制与深情。它以平视的姿态进入生活场景,用黑白与色彩交错书写出一部“人民的影像史诗”。在如今数码摄影日益泛滥的时代,这样的作品提醒我们:摄影不仅是观看的艺术,更是记忆与情感的容器。它关乎一个时代如何被记住,也关乎我们如何与过往相认。

本刊记者: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