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热门影展>汪川——入展作品赏析 |《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栏目“空中摄影展厅”

汪川——入展作品赏析 |《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栏目“空中摄影展厅”

作者: 九州摄影
发布时间: 2025-07-01
浏览量: 46

image.png

放飞摄影艺术梦想、展现中国摄影风采!

在数字化和技术创新的浪潮下,为更好地凝聚中国摄影人智慧和力量,助力当代优秀影像创作的发展和推广,助推中国摄影艺术不断前行,九州摄影继2024年9月与北京广播电视台《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栏目合作中日韩海上国际游轮摄影展之后,又将与北京广播电视台《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栏目创新版块《空中摄影展厅》合作,目前正处于栏目筹划及作品征集阶段,诚挚邀请广大摄影人踊跃参加!

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本次大展以空中摄影展厅作品轮播形式,持续在电视节目中推出不同风格、不同门类、不同年龄段的国内外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富有故事性的,散发着温度,流淌着暖意的精品佳作。多元荟萃、风采各异,为摄影人和大众之间搭建一个学习展示、互动交流的平台,并甄选优秀摄影师进行作品阐述,栏目视频将被永久收录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客户端。同时,优选每位获奖摄影师1幅作品在九州艺术馆展出,并将于4月8日、9月28日两次在九州艺术馆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

image.png

入展摄影师:汪川 

image.png

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休宁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ICA国际高级摄影师

荣获2025年度中国摄影百花奖;

荣获2024摄影名人堂·封面艺术家。

我热爱摄影,尤爱捕捉野生鸟类的灵动与祖国大自然的壮阔。摄影于我,是感悟自然、定格生命之美的途径。拍鸟时,我力求真实记录,不打扰它们的自然生活,用镜头捕捉它们的故事。拍风光时,我醉心于山川湖海的广阔与细腻,用光影、色彩与构图讲述自然的奇迹。我的摄影理念,不仅是追求技术与美观,更是希望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让每一幅照片都成为连接人心与自然的桥梁,共同守护这份美丽与和谐。       

入展作品赏析 

image.png

《雾锁青峦》 

作品点评: 太阳缓缓升起的那一刻,光线穿透云雾的刹那,被永远定格。这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是摄影师对自然节奏的深刻理解与精准预判。雾气不再是遮挡视线的障碍,而成为了营造仙境的魔法元素,阳光为其注入灵魂,整个画面因而有了呼吸与生命。    

image.png

《翠峰雾隐》 

作品点评: 幅翠绿山峰上云雾缭绕的画面中,乌云并非简单的天气现象,而成为了一种情绪的表达——厚重却不压抑,神秘却不阴森。   

image.png

《天蓝雾境》 

作品点评: 高空俯拍的村庄全景,河流如银带般环绕,云雾蔽日的上空与人间烟火形成奇妙对比,这种构图的精妙之处在于既展现了自然的宏大,又不失人文的温度。   

本刊评论 

光影诗人:汪川镜头下的自然叙事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厚重的云层,当山间的雾气如丝绸般缠绕翠峰,汪川的镜头便开始了与大自然的深情对话。这位用光影书写的诗人,以相机为笔,以天地为纸,记录着这个星球最原始也最动人的容颜。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精湛的摄影艺术,更是一位自然之子对地球母亲的赤诚礼赞。

汪川摄影师的作品之所以动人,在于它们超越了单纯的美学追求,成为了一种自然哲学的视觉表达。每一帧画面都在讲述一个关于地球的故事——关于山脉的年龄,关于河流的记忆,关于云雾的旅程,关于阳光的恩赐。他的镜头语言丰富而克制,既能展现自然的壮阔,又能捕捉细微的诗意,这种平衡体现了他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与尊重。

更为珍贵的是,汪川摄影师的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环保意识。那些美得令人窒息的山川云雾,既是艺术的呈现,也是生态的警示。他用影像告诉我们:这样的美景值得用生命去守护。当观者被画面中的仙境所震撼时,一种保护的欲望便油然而生——这正是汪川摄影艺术的最高成就,他用美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

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汪川摄影师的摄影作品犹如一股清流。它们不追求短暂的视觉刺激,而是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持久的情感联结。每一幅作品都是他与自然的一次深度对话,也是他向观者发出的邀请——请放慢脚步,静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它无与伦比的美丽与脆弱。

汪川摄影师用镜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然摄影师"——不仅是记录者,更是翻译者;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他的作品教会我们,摄影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术的炫耀,而是情感的传达;不是对场景的占有,而是对生命的礼赞。在这个意义上,汪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摄影师,更是一位用光影传递生态智慧的先知。

当我们在喧嚣都市中疲惫不堪时,汪川的摄影作品就像一扇通往自然的窗,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来自何处,又该如何与这个星球和谐共处。这或许就是他的作品最珍贵的价值——它们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灵魂的慰藉,是人与自然重新连接的桥梁。 

本刊编辑: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