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婷——电视台展播赏析 |《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栏目“空中摄影展厅



放飞摄影艺术梦想、展现中国摄影风采!
在数字化和技术创新的浪潮下,为更好地凝聚中国摄影人智慧和力量,助力当代优秀影像创作的发展和推广,助推中国摄影艺术不断前行,九州摄影继2024年9月与北京广播电视台《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栏目合作中日韩海上国际游轮摄影展之后,又将与北京广播电视台《金色时光-光影新视界》栏目创新版块《空中摄影展厅》合作,目前正处于栏目筹划及作品征集阶段,诚挚邀请广大摄影人踊跃参加!
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本次大展以空中摄影展厅作品轮播形式,持续在电视节目中推出不同风格、不同门类、不同年龄段的国内外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富有故事性的,散发着温度,流淌着暖意的精品佳作。多元荟萃、风采各异,为摄影人和大众之间搭建一个学习展示、互动交流的平台,并甄选优秀摄影师进行作品阐述,栏目视频将被永久收录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客户端。同时,优选每位获奖摄影师1幅作品在九州艺术馆展出,并将于4月8日、9月28日两次在九州艺术馆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
展播摄影师:刘丹婷
刘丹婷,中国著名摄影师、2025年度全球华人十大女摄影家、新时代摄影全国理事会会员、漳州市职业摄影协会会员。2024年11月,四幅作品入展“一带一路”国家摄影艺术交流展,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中央国家博物馆展出,并被博物馆永久收藏,其中《云水谣》获得二等奖。
作品《观赏剪纸》于2024年11月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举办期间同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国摄影艺术馆展出,并获得优秀奖。
作品《相视一笑》获得2024“中国龙奖”摄影类优秀奖,入选 2024"中国龙奖”摄影特刊。
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的八幅研学摄影作品刊登在《摄影与摄像》杂志(2024年12期)。
通过终审,荣登《新时代摄影》杂志封面(2025年04期),20幅作品刊登在杂志内页。
2025年5月,作品《晨起海边》组图,荣获“潮影绘梦 共鉴山河”——第六届大美中国全国摄影大赛“民风民俗”主题组一等奖。
展播作品赏析
《光照渔排》
作品点评:渔排的形状在逆光下呈现出简洁而抽象的轮廓,它们成片地分布在海面上,像是一幅由黑色线条勾勒出的神秘图案。群山作为背景,提供了一种稳定和宏大的衬托。它们起伏连绵的轮廓与渔排的分散形成对比的效果。渔排代表着人类在海洋中的活动痕迹,而群山则是大自然的固有地貌。两者在画面中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存关系。
《晒海带》
作品点评:大量的海带铺满山坡,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场面。海带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摆放,它们蜿蜒的形状如同大地的脉络。晾晒的大量海带代表着渔民们辛勤劳作后的丰收成果。每一片海带都凝聚着他们出海捕鱼、养殖海带的心血,所以山坡上晾晒海带的场景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仰望四菜一汤》
作品点评:橙黄色的土楼在绿色山坡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橙黄色代表着温暖、活力与厚重的历史感,而绿色则象征着生机、自然与宁静。从仰视的角度看,土楼那橙黄色的墙体仿佛是从绿色的大地中生长而出的神秘宝藏,既有独特的视觉吸引力,又在对比中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
《灯笼》
《二宜楼》
《漫步高峰谷》
《梦幻围网》
《水上古民居》
《水乡之夜》
《相视一笑》
《云水谣》
《中国梦》
《波光粼粼》
《船舶美容师》
《海上兵马俑》
《老街》
《落日熔金》
《水仙花雕》
《养护》
《观赏剪纸》
本刊评论
光影诗人刘丹婷:用镜头编织生活的诗意经纬
在刘丹婷摄影家的镜头里,波光粼粼的湛蓝海面不再只是水的集合,而成为一面映照天空的魔镜,零星捡拾海贝的人们化作这面魔镜上跳动的音符。她以航拍视角赋予平凡海面交响乐般的韵律感,让观者仿佛能听见浪花与阳光碰撞的清脆声响。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小细节完美融合的能力,正是刘丹婷摄影艺术的第一个精妙之处——她懂得如何让壮阔与细腻在同一画面中和谐共鸣。
当镜头转向船舶美容师时,刘丹婷摄影家展现了劳动者最动人的尊严。全副武装的工人修补的不仅是钢铁的伤痕,更是时间的印记。她的快门精准捕捉到防护面罩后专注的眼神,让金属打磨的火花与人性光辉交相辉映。在拍摄传统灯笼时,她巧妙运用几何构图,让规整排列的红黄灯笼与突兀却和谐的四方红柱形成视觉张力,传统节日的喜庆顿时有了现代艺术的表达形式。这种对劳动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双重致敬,构成了她作品的第二个显著特质。
土楼系列更显刘丹婷摄影家的人文情怀。远镜头中互相扶持走向二宜楼的人群,与近景里老人抚摸剪纸的皱纹手指,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她特别擅长在建筑宏大叙事中植入人性温度,让坚硬的墙体因人的活动而柔软。当夕阳为渔排镀上金边,当"海上兵马俑"迎来打卡游客,刘丹婷摄影家总能找到自然奇观与人文活动的绝妙平衡点,这是她作品的第三个精妙维度。
老街的红黄龙旗在风中翻飞,茶桌前老夫妻相视而笑的眼波流转,水仙花嫩芽上欲滴的水珠——刘丹婷摄影家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她拍摄的不仅是物象,更是物象背后的生命律动。晒海带农人绷直的身体线条,养护绿植老人颤抖的指尖,这些细微处见证着她对劳动与生命的双重礼赞。
从云水谣的仙境到"中国梦"前的追梦人,刘丹婷摄影家的镜头语言始终饱含深情而不失理性。她记录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视觉档案。在人人都是拍摄者的时代,她坚持用专业素养提炼生活诗意,用艺术敏感捕捉时代脉搏。实则道出了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好照片,永远在讲述快门按下前后那些看不见的故事与情怀。刘丹婷摄影家的作品之所以动人,正因她先用心、后用镜,将生活的经纬编织成永恒的诗行。
本刊编辑: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