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峦之下,羽影之间——梯田与飞鸟的双重诗意——专访摄影师 普荣林



普荣林
本人1986年大学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1990年——1993年在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1987年开始接触摄影,由于对生活充满激情,一直以来喜欢旅游、摄影,特别是2011年入手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以后,自己的业余摄影创作如虎添翼,本人摄影的内容主要是风光、生态鸟类、人像。今年7月参加了美丽中国艺术行摄影展,我有八幅作品入选,其中一幅作品《嬉闹》获得铜奖;9月份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有两幅作品入选,其中一幅作品《大地的色彩》获得铜奖;10月份参加了丽水世界摄影人大会,有一幅作品入选;11月份参加了中国摄影艺术节,有一幅作品入选。
图文 / 普荣林 采访记者 / 蓉蓉
一、 九州摄影:首先请普老师您谈一谈个人的经历,特别是与摄影相关的经历。
普荣林:本人1986年大学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1990年--1993年在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1987年开始接触摄影,由于对生活充满激情,爱好大自然,一直以来喜欢旅游、摄影,特别是2011年入手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以后,自己的业余摄影创作如虎添翼,本人摄影的内容主要是风光、生态鸟类、人像。2024年7月参加了美丽中国艺术行摄影展,我有八幅作品入选,其中一幅作品《嬉闹》获得铜奖;9月份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有两幅作品入选;10月份参加了丽水世界摄影人大会,有一幅作品入选;11月份参加了中国摄影艺术节,有一幅作品入选。2025年4月参加了中国旅游摄影艺术节,有两幅作品入选。
二、九州摄影:在这个全民摄影时代,怎样才能拍好一张照片?
普荣林:我认为,摄影本身也是艺术创作,从事摄影必须得有兴趣、有爱好、有追求,对生活充满激情,有一定的审美水准,要能沉得下心来去观察我们周边一切美好的事物,并把它捕捉下来,才能拍好一张照片。
三、九州摄影:根据普老师的创作经验,怎么才能尽快使自己的作品形成有别于他人的影像气质和视觉语言特征呢?
普荣林:根据我的经验,要多看多学别的摄影师特别是有名的摄影师拍出来的好作品,汲取其精华,然后就是多拍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拍得好的地方,找出存在的不足,慢慢的就会形成自己的拍摄风格。才能行成有别于他人的影像气质和视觉语言特征。
四、九州摄影:您个人认为什么样的照片才算得上是好照片?拍出好作品的关键又是什么?
普荣林:我认为能够瞬间吸引观者的注意力构成视觉冲击的照片才算得上是好照片,或者值得去慢慢品味去欣赏的照片也是好照片。还是那句话,多观察、多学习、多拍多实践,对摄影充满激情、充满爱好,热爱生活,有较高的审美艺术水准,是拍出好作品的关键。
五、九州摄影:现在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关心和关注野生动物拍摄,对这个群体而言,他们的身上存在着什么优缺点?
普荣林:我不好过多评价这个群体的身上的优缺点,个人认为有部分摄影师拍摄的时候过于跟风,没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一味追求过高的清晰度(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数毛版”),而不考虑他的照片的艺术可欣赏性。还有极少人拍摄的时候不注意爱护环境,令周围其他拍摄的摄影师很反感。 优点就是大部分摄影师都很执着,有毅力去坚持,不怕吃苦,为了拍到一张很满意很美的照片而不惜起早贪黑、顶风冒雨冒雪。
六、九州摄影:普老师您认为拍摄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普荣林:最大的困难就是自身的身体健康条件,还有就是一定的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使得想去拍摄但又无法兑现。
七、九州摄影:您对自己的作品风格,能否总结概括一下?
普荣林:个人认为自己的作品还是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清新靓丽,有一定可欣赏性,构图精细,色彩还原较真实,不追求过高饱和度,有一定的审美水准。很多看过我的作品的同事、朋友、亲戚都有这么个评价。
本刊评论
层峦之下,羽影之间——梯田与飞鸟的双重诗意
在自然的胸怀中,山川与生灵交相辉映,光影与情感于瞬间凝结。这组作品将壮丽的梯田风光与灵动的鸟类生态巧妙融合,构建出一幅“静与动”“宏与微”并存的摄影长卷,不仅具备视觉张力,更承载了深远的文化与生态内涵。
以日出与光晕为主的梯田作品极具东方山水画的神韵。第一张作品捕捉了太阳刚刚跃出山峦的那一刻,色彩由红向橙柔和过渡,山间云海宛如天地的织锦。梯田如曲线般在画面中铺陈开来,水面映出晨曦,线条流动而温婉,使整个画面宛若梦境。摄影师普荣林采用低角度广角构图,使梯田形成前景的视觉牵引,带动观者步入远山深云之境。
光束穿透云层直洒山间田畴,在水面上形成跳跃的光点。这里摄影师普荣林对时机的把握极为精准,抓住了光线与反射结合的黄金时刻。梯田的曲线与天光交织,不再只是地理景观,更如乐章般律动,展现出大自然无言的庄严与神性。 我们看到了摄影师普荣林在微观生态层面的专注与敬意。画面中的鸟类包括色彩斑斓的朱雀、黑额凤鹛、银鸡以及五彩拟啄木鸟等,每一只都以极高的清晰度与生动的瞬间呈现出来。譬如那只正在雨滴中摇头的红羽鸟,水珠四溅,动感十足,在高速快门与精准对焦的协同下,定格了“生命在流动中盛放”的瞬间。而那对在水边小憩的黄红相间小鸟,不仅色彩饱满,构图平衡,还通过水中倒影增添了画面的完整性与诗意感。
作品捕捉黑额长嘴鸟站在枯木上的特写,也展现了摄影师普荣林对于背景控制与层次分离的掌控能力。灰褐色的树皮与鸟羽过渡自然,使主体更为突出,同时画面情绪宁静深沉,营造出一种“自然观察者”的理性之眼。 作品不仅体现出摄影师普荣林对于鸟类品种识别的专业性,也反映出其在拍摄时对于环境光线、拍摄距离与构图线条的精细调整。比如银鸡羽毛上的纹理、蓝喉拟啄木鸟羽色之间的细腻过渡,皆可见镜头背后对生态之美的深入体悟。
从艺术理念上看,这组作品实现了“风景之宏”与“生态之微”的并置呈现。梯田是人类与自然协作的产物,是文化的符号;而鸟类,是自然自由意志的象征,是生态完整性的缩影。摄影师普荣林通过这两种题材的交错,既唤起观者对乡土景观的认知,也引发对生态保护的思考。这种从“地景”到“生命”的过渡,是自然摄影进入人文关怀的有效路径。
总结而言,这是一组具有高度审美品质与深刻文化意涵的摄影作品。它不仅向观者呈现了视觉上的冲击力,更传达出摄影师普荣林对自然、生命与时间流动的敏锐捕捉和深情凝望。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这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动人的画面,源自对自然的尊重与耐心等待。
本刊记者: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