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喜——2025年度全球华人生态摄影十杰摄影师



备受业界瞩目的2025年度全球华人摄影十杰系列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本届评选将继续秉持“专业立本、权威引领、公平公正、诚信为魂”的核心理念,面向全球华人摄影师征集优秀作品与事迹,旨在发掘德艺双馨的行业标杆,弘扬摄影艺术的时代价值。
聚焦时代脉搏彰显影像力量
本届评选特别倡导摄影人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用镜头记录世界和平、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重大主题,展现新时代全球华人的精神风貌。评选委员会强调,优秀作品应兼具美学价值与人文关怀,既能引发社会共鸣,又能为中西文化融合、非遗传承等提供影像支持。
九州摄影一直以挖掘、培养优秀全球华人摄影师为己任,已连续多年对评选出的纪实十杰、风光十杰、艺术十杰等通过旗下《九州摄影》杂志,九州摄影网、九州摄影旅游网两大官网,九州摄影家、九州摄影研究院、九州摄影PHOTO三大官方微信等渠道进行专题宣传,同时,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新浪网等重要媒体对获奖摄影人和作品进行广泛宣传,并优先推荐获奖作品参与斯里兰卡中国文化摄影展、大理国际影会、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丽水摄影节、德国汉堡摄影节等各大国际摄影展及摄影收藏专业机构收藏等,通过全方位专业包装、全平台宣传推广、全渠道举荐收藏等,最大化释放摄影师与作品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权威评审阵容多维评选体系
本届评选委员会延续传统,由摄影界泰斗、国家级摄影协会主席、高校摄影学科带头人及青年新锐摄影人共同组成,涵盖纪实、艺术、商业等多元领域。评选从"艺术高度、专业修养、社会价值、文化底蕴、奉献精神"五大维度综合考量,既关注作品的视觉语言与思想深度,亦重视摄影人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感,强调"以德为先、以艺服人"的行业导向,评选出德艺双馨、立己树人,在记录时代、弘扬新风、服务振兴中杰出作为的优秀摄影人!
十杰摄影师简介
十杰摄影师 赵长喜
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荣获九州摄影“摄影名人堂·封面艺术家”称号;
荣获九州摄影“九州同心 · 共筑梦想” 庆七一摄影大赛银奖;
《万众一心》等5幅作品收录《中英百名摄影家年鉴2024》;
作品《木棉红》荣获第2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九州摄影百名摄影师联展优秀奖;
《南岛晨曦》等3幅作品收录《奋进时代·盛世华章》国庆特刊;
《凝视》等3幅作品荣获2025“礼赞冰天雪地·光影金山银山”哈尔滨冰雪季摄影大展优秀奖;
《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瑶湾村》等3幅作品收录《中斯百名摄影家年鉴》2025;
荣获美国摄影学会“黄腹角雉杯”国际观鸟摄影大赛入围奖;
荣获2016年第五届中国·北戴河国际观鸟摄影大赛优秀奖;
荣获鸟网2017年国际野生动物大赛入围奖二项及证书;
荣获2018年国际摄影大赛入围奖;
荣获大庆市野生鸟《精灵》摄影大赛银奖;
荣获2019年中国鸟网首页鸟类精华。
2006年退休后,集中精力学摄影技术,增加了较好的摄影器材,主要搞风光人物摄影。2012年开始拍花鸟,两年后添了专用打鸟设备600定焦镜头。越拍越爱鸟类和大自然,身体也越来越好!从没得过病,经常去大山湿地湖海岸边,不去医院,尝到了搞摄影的甜头!
我虽然年近80岁,但我努力学习摄影技能,把中国大好风光美丽的野生动物小鸟拍得更好!让全国全人类都爱鸟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品赏析
《晨曦母女》
《母爱》
《红腹锦鸡-肖像》
《收获》
《母亲领航》
《白冠燕尾-展示》
《文须雀四兄弟》
《岩鹭起航》
本刊评论:
羽影之间:鸟类摄影中的生命瞬间
鸟类摄影,是自然摄影中最富挑战又最具诗意的题材之一。它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拍摄技巧与耐心等待,更需要摄影师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理解。这组作品以“鸟”为主角,巧妙捕捉了它们在不同生态场景中的姿态与情感,展现出自然生命的温度、张力与秩序。
第一幅作品中,一只空中飞翔的鸟儿正将食物递给站立在水中木桩上的另一只鸟。逆光将水面染成金黄,背景的波光粼粼构成梦幻般的视觉语言,而鸟翼展开的姿态与细节清晰的对喙瞬间则提供了情感焦点。这是自然中的亲昵时刻,是野外生态中稀有而动人的“馈赠”画面,摄影师赵长喜以精妙的时机捕捉下这一瞬,既展现了鸟类行为学的美,也升华了画面的情感表达。
第二张拍摄于荷花池畔,鸟儿的哺育行为再次成为主题,只不过这次的舞台是粉色的荷花与碧绿的水面。色彩对比强烈但不刺眼,画面柔和而诗意。飞鸟悬停、喙对喙的瞬间与静止的莲花共同组成一幅静中有动、动中生情的东方意境。摄影者的构图极具耐心与想象力,使画面宛如一幅水墨画般充满生机与灵性。
随后几张作品则将镜头投向鸟类的多样性:金鸡独立、翠羽披身的红腹锦鸡宛如中国传统绘画中走出的神禽,艳丽的色彩与挺拔的站姿传达出一种天然的贵族气息;而那只咬着银色小鱼的黑色水鸟则展现出猛禽的力量与狩猎的成功,湿润的羽毛质感、凶猛的红眼与水面反光共同营造出紧张而真实的捕食画面。
第五幅画面令人动容,是一只母鸟背着幼雏在水面滑行,身后是一列紧随的小鸟。家庭与护育的主题在这张图中娓娓道来。画面的方向由右向左,呈现出一种温柔的流动感,而幼鸟爬上母亲背部的动作更是赋予了观者极大的亲切与共鸣。
第六幅中,黑白对比鲜明的鸟类静立在苔藓石头上,背景是柔焦的绿色湿地,在细雨中略显孤傲却从容自若。它的体态、眼神与羽毛纹理被精准刻画,展现了摄影师对鸟类动态之下细节的把握力。 接下来的作品描绘的是一群小鸟聚集于芦苇杆上的情景,姿态各异,交织而不混乱,构成了自然界的几何美。它们的眼神交流、动作互动带来极强的叙事性,也仿佛在向观者诉说着鸟群内部的微妙关系。
最后一幅则回归到鸟类飞翔与水域之间的关系。掠过海面的长腿水鸟展翅滑翔,羽翼与波浪形成节奏感极强的图像张力。拍摄角度略低,强调了飞翔的高度与海洋的广阔,也赋予整幅作品一种“穿越”的动感。 这组作品之所以出色,不仅在于抓拍时机与构图技巧,更在于摄影师对于鸟类习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从哺育、捕食、群居到飞翔,每一幅都以摄影语言讲述了生命的尊严与自然的智慧。
综上所述,这是一组具备专业水平与人文情怀的鸟类摄影作品。它既满足了生物学视角的生态记录价值,又以美学表达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关爱,体现出摄影不仅是观察的艺术,更是情感与自然之间桥梁的建构。
本刊编辑:张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