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宁——斯里兰卡总理府展览作品赏析 || 2025年第三届斯里兰卡中国文化摄影展暨中国百名摄影家联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5年是中斯建交68年,为进一步宣传中斯两国友谊,更好地推动中斯两国艺术文化交流互动,共同探索艺术创作的新路径,用影像见证和书写中斯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共同体谱写新篇章的国际责任,以“镜头下的友谊:中国与斯里兰卡的美丽瞬间”为主题的第三届斯里兰卡中国文化摄影展暨中国百名摄影家联展征稿现已正式启动,欢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踊跃报名。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本次大展主题为“镜头下的友谊:中国与斯里兰卡的美丽瞬间”,包含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携手共进、守望相助,共创美好未来的美好寓意,既要把中国推向世界,也要把国际先进摄影文化、优秀摄影作品引入中国,在双向交流中取短补长、各取所长。
此次大展不仅致力于推动国际摄影交流,同时也为中国摄影人提供了一个闪耀的摄影艺术展示舞台,是一个展示中国摄影人的底气、精神与理想的平台。本次大展鼓励摄影爱好者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镜头宣传中国壮丽河山、历史征途、发展成果,讲好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传递中国力量等,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名者可通过创新手法,使其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共鸣,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斯里兰卡摄影家协会
斯里兰卡摄影家协会成立于1906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摄影协会之一。斯里兰卡摄影家协会主席罗梅什先生(Romesh de Silva)是斯里兰卡国家摄影咨询委员会的成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分会领导者,曾多次在国际展览中获奖,他在黑白影像和胶片摄影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摄影展映世界·九州助飞摄影
九州摄影整合国内外摄影资源、影会策展、画廊展、联合建设摄影基地、专业摄影培训、出版摄影集等,为在中国摄影界塑造摄影品牌、服务摄影人成长、共享摄影资源、推动摄影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九州摄影已连续两年在斯里兰卡举办中国斯里兰卡文化摄影展,百余名摄影师的上千幅作品在斯里兰卡巡回展出,推介的中国摄影家王宁作品被斯里兰卡摄影家协会永久收藏,得到斯里兰卡摄影家协会的高度肯定。现九州摄影诚挚邀请,德艺双馨的摄影人、胸怀国之大者,携文质兼美的个人创作、积极参加第三届斯里兰卡中国文化摄影展暨中国百名摄影家联展!
▲图为斯里兰卡总理府
参展摄影师:王祥宁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省摄协手机摄影乡村辅导站工委会副主任
成都市新都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省第八届文代会代表
王祥宁,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1994年开始学习摄影,2018年参加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基础专修班和省级会员提升班学习,两次获得总院颁发的“优秀学员”称号。摄影作品多次在《中国摄影报》、影像中国网、平遥国际摄影展中入选。
2022年,摄影作品《大凉山的“农民奥运会”》入选第十五届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联展;
2023年,摄影作品《雪山之巅的太阳能电站》入选第十六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联展;
2024年,摄影作品《印度洋之渔风》,入选北京摄影函院建院40周年(四川)摄影展;
2024年,摄影作品《科幻是什么》,荣获四川省第十九届摄影艺术展创意类金奖;
2024年,摄影作品《科学边界》,入选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摄影家协会团体会员单位联展。
2025年1月,摄影作品《新都东大门》在《中国摄影报》刊登。
参展作品赏析
《印度洋之渔风——高跷钓鱼的渔夫》
《印度洋之渔风——鱼类分拣》
《印度洋之渔风——送往晒场》
《印度洋之渔风——晒场》
《印度洋之渔风——尼甘布渔场的乌鸦》
本刊评论
渔岸纪事:浪潮背后的日常
这组黑白摄影作品,静静地讲述着一段关于海洋与人、传统与现实的生活故事。摄影师王祥宁用镜头走入渔村深处,将一幅幅具有地域特征与文化厚度的场景定格在方寸之间。无论是高坐于木桩上的钓者,肩挑湿重渔篓的搬运工,或是铺满海滩、密如鳞片的晾晒鱼群,再到密密麻麻的乌鸦栖息在破旧木架上,每一幅画面都以纪实的质感,展现出渔民生活的真实与力量。
两位钓鱼者稳稳地坐在竖立于海中的木桩上,手中垂钓的细线在波光与风浪中几乎难以察觉。背景中,礁石林立,浪涛翻涌,似在烘托出这项古老捕鱼方式的孤寂与坚忍。摄影师王祥宁采用了低对比度处理,使得人物与海天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时间被拉长的静谧感。这种“高桩钓鱼”(Stilt Fishing)方式,如今已极为稀少,它既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也是对人类在自然面前坚持与智慧的默默颂扬。
作品聚焦于海岸线上忙碌的渔民群体。女性和男性并肩劳作,有的坐在地上挑选鱼类,有的站立分拣,有的则抬头眺望远方。海鸥和乌鸦在空中盘旋,仿佛在这个空间中找寻自己的存在感。摄影师王祥宁通过高密度的人物分布与混乱中有序的场景布局,呈现了一幅生活真实又富有节奏感的画卷。这是一种“群像式”的叙述方式,将人、鸟、海、鱼、工具编织成一体,共同讲述着这片海岸的命运与生活节奏。
转向岸上的渔市,三人协力抬着滴水的鱼篓,画面构图极具张力:前景人物的姿态张开,恰如捕捉动作的一瞬;背景中滴落的水珠与飘动的鸟影,则为空间注入动态氛围。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从竹编鱼篓的纹理,到地面湿滑的反光,都透着生活的沉重与质朴。
作品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低角度构图展现了满地晾晒的鱼群。密集排列的鱼类如同抽象的图形语言,在画面中呈现出秩序与重复的美感,也隐喻着集体劳动的规模与繁复。人群在远处穿梭,与前景形成鲜明对比,使观众得以在宏观与微观之间转换视角,体验渔业生产的真实厚重。
一根简陋的木架上停满了乌鸦,与远处宁静的大海形成强烈反差。这些鸟类是海边日常的一部分,也是渔民生活的“旁观者”。它们的存在,使画面多了一分野性与自然秩序。而架子上的破布、斜倚的旧自行车,则暗示着海边生活的困顿与岁月的痕迹,增添了叙事的纵深感。
整个系列中,黑白影调去除了色彩的喧哗,使观众更专注于形态、纹理、光影与情感。摄影师王祥宁以极大的尊重和克制,将镜头停留在生活的本质上,不渲染、不煽情,只是在时间的缝隙中静静凝视。这种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表达方式,不仅具有人文关怀,也蕴藏着深刻的视觉美学。
这不是一组关于“渔民”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文化视野下的图像书写。在这组作品中,我们看见了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看见了传统技艺在现代浪潮中的坚守,也看见了海岸线另一端,那些日日辛劳却从不喧哗的真实人生。
本刊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