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热门影展>以光影为墨,绘就万物之美——专访摄影师蔡兵

以光影为墨,绘就万物之美——专访摄影师蔡兵

作者: 九州摄影
发布时间: 2025-03-03
浏览量: 124

image.png

蔡兵

蔡兵,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东莞农行摄影协会荣誉副会长,三十余载以光影为墨,绘就生活与自然之绚丽画卷。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蔡兵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自此以镜头为笔,行走于光影交错的天地间,探寻平凡中的永恒艺术。于他而言,摄影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心灵与世界深刻对话的桥梁。从云南红土地的绚烂多彩,到坝上草原的广袤无垠;从晨曦初照下的渔舟唱晚,到暮色四合中的大地斑斓,蔡兵以谦逊之心,捕捉每一瞬间的诗意与远方。

其作品,以风光摄影为骨,人文纪实与艺术创作为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邃的情感表达。《坝上风光》《故乡的原风景》《岩畔曦绸》《渔舟唱晚映三沙》等代表作品皆是蔡兵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情赞歌,亦是他艺术追求与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其作品频现于《中国城乡金融报》《金融文化》《旅游与摄影》等专业期刊,且在各摄影赛事中屡获殊荣。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蔡兵不仅是摄影艺术的实践者,更是其推动者。二零一三年,他发起成立东莞农行摄影协会,期间他倾心策划数拾场摄影讲座,诚邀蔡焕松、李涛、易志勤等摄影名家共襄盛举,分享创作心得,引领会员采风,用镜头捕捉岭南大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变迁。他主导的《东莞农行“农情视界”摄影大赛》及作品集编纂,更是为摄影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2024年,蔡兵率团队征战《第九届“我心中那片海”霞浦国际摄影比赛》,以镜为笔,传递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其团队作品备受瞩目并获殊荣,再次证明了他在摄影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深远影响。

图文 / 蔡兵  

采访记者 / 蓉蓉

image.png

image.png

一、九州摄影:蔡兵老师,非常荣幸采访到您,首先请您谈一谈个人的经历,特别是与摄影相关的经历。

蔡兵:非常感谢这次访谈机会。我的职业生涯交织着金融与摄影的双重脉络,这两者看似平行,实则在我的人生中形成了深刻的共振。

我与摄影的缘分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彼时,中国金融体系正处于从专业化向市场化的转型浪潮中,而我作为一名从业者,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探索与成长。摄影,成为我在高强度工作中沉淀思考、捕捉时代脉搏的独特方式。从云南红土地的炽热纹理,到坝上草原的辽阔光影,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金融人“于细微处见全局”思维的锤炼。

image.png

image.png

二、九州摄影:作为一名摄影师,您觉得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蔡兵:摄影师需要具备多维度的能力,才能在光影的世界中走得更远。首先,技术能力是基础。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光线运用和构图技巧,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但技术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用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其次,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至关重要。摄影是捕捉瞬间的艺术,生活中的美好往往稍纵即逝。摄影师需要以谦卑之心去发现平凡中的诗意,从自然的壮美到生活的细节,都能成为创作的源泉。第三,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灵魂。摄影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艺术的表达。从绘画、音乐到文学,多领域的艺术修养能够帮助摄影师提升审美,赋予作品更深刻的情感和内涵。第四,故事讲述能力能让作品更具感染力。每张照片都应是一个故事,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无论是人文纪实还是风光摄影,都要通过镜头传递背后的意义和情感。最后,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摄影师不断进步的动力。摄影技术和艺术风格都在不断演变,只有保持好奇心,敢于突破传统,才能用独特的视角展现世界的美。总之,摄影师需要在技术、审美、情感和创新上不断修炼,才能真正用镜头捕捉到生活的诗意和自然的壮美。

image.png

image.png

三、九州摄影:在摄影之路上,您秉承的理念是什么?有哪些探索和追求?

蔡兵:在摄影之路上,我始终秉持“用镜头发现平凡之美,用光影传递情感与温度”的理念。对我而言,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探索与追求:

1.发现平凡中的美

我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些被忽视的美好瞬间。记得有一次在云南红土地,清晨的阳光洒在蜿蜒的田埂上,一位农人正默默劳作。那一刻,我按下快门,捕捉到了光影与生活的完美融合。这张照片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藏在最平凡的角落。 

2.光影与情感的融合

我追求的不仅是画面的美感,更是背后的情感与故事。比如在坝上草原,我拍摄过一幅《牧归》:夕阳下,牧羊人赶着羊群缓缓归来,远处是金色的草原和连绵的山峦。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草原的壮美,更是牧人对生活的坚守与热爱。我希望通过镜头,让观众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力量。
3.时代与生活的记录者我始终认为,摄影是时代的见证。无论是记录岭南小镇的烟火气,还是捕捉金融从业者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时的身影,我都希望用镜头定格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留下时代的印记。

4.持续创新,突破自我

在摄影的道路上,我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每一次拍摄,我都尝试用新的视角和手法去表达。比如在拍摄《渔舟唱晚映三沙》时,我尝试用无人机俯瞰大海,捕捉夕阳下渔船归航的壮丽景象。这种创新不仅让我突破了传统视角的局限,也让我在创作中不断成长。

总结来说,我的摄影理念是发现平凡之美,融合光影与情感,记录时代与生活,并在创作中不断创新。我希望通过镜头,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时代的脉搏。

image.png

四、九州摄影:摄影作品中有哪些难忘的人物和细节?

蔡兵:在我的摄影作品中,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分别是坝上草原的牧羊人和银行业务员练习点钞的场景。

坝上草原的牧羊人

在坝上草原,我遇到一位牧羊人。清晨的阳光洒在广袤的草原上,他正赶着羊群走向远方。他穿着一件旧棉衣,脸上带着岁月的痕迹,眼神中透出质朴和坚韧。他默默地挥动羊鞭,羊群在他的指挥下缓缓前行。我按下快门,捕捉到了这个瞬间。这位牧羊人用一生守护着这片土地,他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新柜员技能练习

在一次员工业务技能竞赛前夕,我们于傍晚前往探访备战的员工,不经意间捕捉到了一位年轻柜员练习点钞的瞬间。她正全神贯注地投入练习,双手快速翻动练功券,动作流畅而有力。她的手指上缠着胶布——这是高强度练习中被练功券磨砺的痕迹。尽管疲惫挂在她的脸上,但她的眼神中却透出坚定与专注,手指在钞票间快速穿梭,胶布仿佛成了她努力的勋章。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它不仅展现了金融工作者对专业的执着,更诠释了“敬业”二字的深刻内涵。这个细节让我深受触动。金融工作看似光鲜,但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苦练和坚持。这位新柜员的专注和努力,让我看到了金融从业者对职业的敬畏和对细节的追求。这种对技艺的执着,正是金融行业稳健发展的基石。

这两个场景虽然来自不同的世界,但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凡中的力量。无论是牧羊人对生活的坚守,还是新柜员对职业的执着,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担当。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摄影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传递那些被忽视的温暖和力量。

image.png

image.png

五、九州摄影:从广义角度讲,艺术都是相通的,除了摄影外,你还喜欢什么艺术?对您的摄影有什么帮助?

蔡兵:除了摄影,我还非常喜欢音乐和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对我的摄影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如安塞尔·亚当斯所说:“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我觉得,在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的最深处,是互融互通的。音乐通过旋律和节奏传递情感,这种能力也深深融入了我的摄影。音乐的韵律让我在拍摄时更加注重画面的节奏感——比如光影的明暗对比、线条的重复排列,或者人物与环境的呼应。同时,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也让我在摄影中更注重画面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共鸣,希望观众能从我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无声的旋律”。文学让我在摄影中更注重情感的传递和意境的营造。文学作品通过文字构建故事和意境,这种叙事能力也深深影响了我的摄影创作。我会尝试通过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就像文学作品一样,让观众在瞬间感受到画面背后的情感和意义。比如,一张渔舟唱晚的照片,我会通过构图和光影的处理,传递出一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正是这种多元的艺术修养,让我在摄影中能够捕捉到更丰富的瞬间,并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

image.png

image.png

六、九州摄影:在社交媒体时代,图像不再稀缺。从南美的星空到北极的极光,甚至动物捕食的精彩瞬间和激动人心的延时航拍,人们也见得越来越多并产生了审美疲劳。想请问您也会有这种审美疲劳吗?对创作者而言有何建议?

蔡兵:关于审美疲劳的问题,我想起看过林路的书。在社交媒体时代,图像的泛滥确实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对此,摄影理论家林路在新作《摄影的时空碎片》中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摄影不仅是时间与空间的切片,更是摄影师心绪与审美修养的体现。在书中,林路强调,摄影品味的提升需要从更广泛的视角去思考,包括艺术、文化、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

林路指出,摄影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否触动人心,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呈现。在图像泛滥的当下,摄影师需要通过作品传递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从而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他还提到,摄影的品味很难言说,但可以通过对摄影艺术的深入反思和文化剖析来逐步提升。此外,林路在书中也探讨了摄影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保持其艺术性和独特性。他认为,摄影应更贴近时代,走进当代人的心灵,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这些观点为摄影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也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更深入理解摄影艺术的机会。

七、九州摄影:如何看待数码摄影与胶片摄影之间的关系?

蔡兵:关于数码摄影与胶片摄影之间的关系,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创会会员、理事,摄影理论评论人钟致颖曾半开玩笑地说过:随着当代相机科技的发展,若干年以后,摄影很可能剩下以手机为代表的更便利的影像和进行严谨艺术创作的古典工艺。

这一观点是我听过的最为深刻地揭示了数码摄影与胶片摄影在未来摄影领域中的不同定位与发展趋势。数码摄影凭借其便捷性、高效性和强大的后期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记录和传播影像的主要方式。然而,胶片摄影并未因数码技术的普及而被取代,反而因其独特的艺术质感和创作过程中的仪式感,重新受到许多摄影师和爱好者的青睐。(钟致颖说)数码摄影与胶片摄影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各有其独特价值和应用场景。数码摄影更适合快速记录和分享,而胶片摄影则更倾向于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

image.png

image.png

八、九州摄影:在今后的摄影创作中,您会更加关注和倾向于哪类题材的拍摄?

蔡兵:在今后的摄影创作中,我会更加关注人文纪实与社会议题以及自然与生态的深度表达。

人文纪实与社会议题

人文纪实摄影一直是摄影的重要领域。未来,我会继续关注乡村振兴、传统文化的活化以及社会变迁等题材。这类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还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通过镜头记录乡村的民俗文化、非遗技艺,或者反映城乡发展中的社会问题。这种深度化的人文纪实题材,不仅能够展现社会的真实面貌,还能为时代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自然与生态的深度表达自然一直是我的

创作灵感源泉之一。未来,我会更加注重自然与生态题材的深度表达,尝试通过摄影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我可能会拍摄一系列关于生态保护的摄影作品,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这种创作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性,也能为环境保护发声。

这两类题材的选择不仅符合我的艺术追求,也能够让我在摄影中更好地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同时为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和视觉体验。

九、九州摄影:您对影像收藏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您觉得影像收藏在未来几年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态势?

蔡兵:关于影像收藏,我十分认同大理国际影会、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鲍利辉老师的说法,他曾指出:“摄影艺术不应该只是高居庙堂的存在,而应该是与大众进行分享的艺术。我们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及影响力,让影像收藏的梦想照进中国现实。”他还提到:“收藏还是看个人喜好和判断,没有值不值得收的问题。我自己收藏两类作品:一类是得到国际公认的国内外经典作品,另一类是年轻摄影师的作品。经典作品在国际上是有定价的,而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就是‘潜力股’,需要你的眼光去发现。”

鲍利辉老师强调影像收藏的重要性,认为收藏不仅对摄影师的创作有重要意义,还能推动摄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他指出:“要突破摄影师创作的瓶颈,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摄影—代理—收藏—摄影’的良性循环。让摄影师的作品通过画廊代理走向市场,走向个人收藏和机构收藏,如画廊、基金、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我认为收藏不仅能够促进我们摄影师的创作,还能推动摄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我正试图将自己的作品与身边其他摄影人的作品一起,通过画廊代理走向市场,走向个人收藏和机构收藏,如画廊、基金、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十、九州摄影:根据您的创作经验,怎么才能尽快使自己的作品形成有别于他人的影像气质和视觉语言特征呢?

蔡兵:要尽快使自己的作品形成有别于他人的影像气质和视觉语言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广泛学习与研究摄影大师的作品

摄影大师们的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视觉语言。通过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了解不同的构图、光影运用、色彩处理和主题表达方式。例如,安塞尔·亚当斯的风光摄影以细腻的影调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著称;而布列松则以“决定性瞬间”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学习他们的技法和理念,可以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深入探索自我,挖掘独特视角

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审视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生活经历,找到能够触动内心的主题。比如,薇薇安·迈尔以其独特的街头摄影视角记录了20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这种真实而独特的视角是形成个人风格的核心。

持续实践与创新

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只有通过大量的拍摄,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技巧,并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现实。尝试不同的拍摄场景、手法和后期处理方式,比如长曝光、多重曝光或独特的色彩处理。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建立独特的视觉语言一个成熟的摄影师需要发展一套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包括特定的主题偏好、色彩运用、光影处理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摄影师的“签名”,使观众能够一眼辨认出作品的出处。例如,桑迪·斯各格兰德通过装置摄影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创造出独特的超现实主义视觉体验。

保持独立思考,坚持自我风格

在追求个人风格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界影响。但真正的风格是无法复制的,需要相信自己的审美和判断,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风格,而是要通过持续的创作,形成具有辨识度的个人风格。

关注细节与情感表达

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够触动人心。通过镜头传达情感,让每一张照片都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片段,或者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这种情感的传递是形成独特风格的重要环节。

勇于尝试小众题材和拍摄视角

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众题材,比如城市角落的废旧物品或特定群体的生活场景,可以展现出别样的视觉魅力。同时,改变拍摄视角,比如低角度仰拍或高角度俯拍,也能为观众带来新颖的观看体验。
通过以上方法,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你可以在摄影的道路上逐渐形成独特的影像气质和视觉语言特征。

image.png

image.png

十一、九州摄影:对现在的年轻摄影师有何建议?

蔡兵:对于年轻摄影师,我的建议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主题,然后坚持下去。就像杉本博司一样,他用极简的画面和长时间曝光,把大海拍出了超越时间的宁静。这种对主题的深度挖掘和独特表达,才是摄影的核心。

同时,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而不是一味模仿他人。摄影大师们也常说,要拍出“你自己”,而不是别人。比如,马格南摄影师们建议年轻摄影师多尝试不同的摄影类型,找到自己真正关心的事物。只有当你对拍摄主题充满热情,观众才能从作品中感受到这种情感。最后,保持耐心和持续学习。摄影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找到自己的节奏,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让作品自然形成独特的风格。

十二、九州摄影:您对自己的作品风格,能否总结概括一下?

蔡兵: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作品风格大概是“以人文情感为底色,用光影和细节讲述平凡中的永恒”。我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瞬间,通过光影和构图赋予它们更深的意义。无论是人文纪实还是自然风光,我都希望观众能在我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情感。

本刊评论

以光影为墨,绘就万物之美

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强调摄影的艺术性。摄影师蔡兵通过观察与思考,创作出触景生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摄影是视觉艺术,摄影师蔡兵寻找具有独特形式美感的事物,并通过构图将其安排在画面的适当位置,从而获得独具特色的画面效果。光影在摄影中传递着拍摄对象的形状、体积、质感、色彩、明暗关系、空间深度等信息。摄影师蔡兵善用光影来进行创作,利用光线形成的光影结构营造出新的空间结构,以此来强化观看者的视觉感受。

本刊记者: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