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别梦蝶
介绍:
自由摄影师,专注人像与纪实摄影。 热爱用镜头捕捉真实与情感,在人像中寻找个性与光影的碰撞,在纪实中记录时代的温度与故事。追求自然而有张力的表达,让每张照片都成为有生命力的视觉语言。 擅长用定焦镜头捕捉细腻瞬间,后期处理注重保留真实质感。用影像观察世界,用画面讲述故事。
入围奖获奖作品
《童年的色彩--掰玉米》
作品点评:画面中,三个孩子围在一起站立在窗边掰着玉米场景极具感染力。阳光透过玉米须的缝隙,在他们黝黑的脸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其中两个女孩的辫梢散落在脸颊,另一个女孩短发低头专注,这些细节构成了最动人的生命叙事。摄影师刻意采用略低的视角,让观众的目光与孩子们齐平,这种平视的尊重感让影像超越了简单的记录。
《童年的色彩——渴望》
作品点评: 铁栅栏前的两个画面形成有趣的互动。小女孩安静地坐在栅栏内仰望天空,铁栏杆的阴影在她脸上投下规则的条纹;而男孩则用力抓着栏杆向外张望,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相同的视觉元素,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表达,展现出摄影师对同一主题的深度挖掘能力。
《童年的色彩——远山姑娘》
作品点评:阳光斜照在粗糙的铁丝网上,形成天然的背景。女孩的瞳孔清澈见底,倒映着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相机。摄影师选择在正午的强光下拍摄,让女孩不自觉地眯起眼睛,这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让整个画面瞬间生动起来。
《童真童趣——看,我的新玩具》
《童年的色彩——如影随形》
本刊评论:
别梦蝶的影像诗学:当镜头遇见山间童年
在数字影像泛滥的时代,别梦蝶摄影师的摄影作品犹如一股清泉。她以近乎人类学的观察方式,深入中国山区,用镜头与孩子们展开一场关于纯真的对话。这些影像既是对特定地域童年的记录,更是一曲关于成长本质的视觉诗篇。
在游乐场的拍摄中,别梦蝶摄影师展现了出色的空间感知能力。她利用滑梯的圆形孔洞作为前景框架,将两个玩耍的男孩框在其中。塑料滑梯的弧面折射出变形的倒影,与远处真实的场景形成有趣的虚实对比。这种构图方式既保持了纪实的真实性,又赋予画面超现实的诗意。
这些影像之所以动人,在于它们超越了简单的"贫困山区"刻板印象。别梦蝶摄影师没有刻意强调环境的艰苦,而是聚焦于孩子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她的镜头下,掰玉米、爬栏杆、玩滑梯这些日常活动都被赋予了仪式感,成为童年本质的视觉隐喻。
这组作品延续了纪实摄影的人文传统,又融入了当代视觉语言的创新表达。在过度修饰的影像时代,别梦蝶摄影师坚持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为我们保存了一份关于纯真的视觉档案。这些沾着泥土、带着阳光温度的画面,不仅记录了一个正在消逝的童年图景,更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摄影艺术,永远始于对生活的真诚凝视。
本刊编辑:杨红